江源农牧:科技加持,成就“水清蟹美”好生态
日前,记者走进江源农牧有限公司姚王养殖基地,只见塘口排列规整,坝口平坦齐整,绿色网片如绿毯般覆盖着所有塘口。技术经理杨飞熟练地操作着水体溶氧监测仪,仔细查看蟹塘的溶氧情况。这套先进的溶氧设备,是蟹塘标准化改造完成后精心布设的,能自动调节控制水中含氧量,为螃蟹的健康生长保驾护航。 “我们对池塘塘底进行了平整处理,这看似简单的一步,却带来了诸多好处。”杨飞介绍,“平整后的塘底,便于水草种植,水深更易控制,避免了塘内一边深一边浅的情况,水草管理也更加轻松。在喂食过程中,螃蟹不会扎堆聚集。护坡之后,杂草少了,无需再用农药除草,既环保又省心。而且,螃蟹爬行时不会搅浑塘水,泥土也不会被带入水中。” 近年来,江源农牧积极调整蟹塘布局、改善养殖条件,全力推进蟹塘标准化升级改造,引领水产养殖业朝着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的方向大步迈进,一幅水美蟹肥生态优的崭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传统蟹塘构造简单,塘内淤泥堆积,严重影响螃蟹品相。淤泥过多时,螃蟹底板发黄发黑,食用时还会带有生土味。而经过标准化改造的蟹塘,水质清澈,淤泥减少,螃蟹更符合江沙蟹“青背白肚”的特点,口感也更加鲜美。 “过去塘底不平,螃蟹会聚集在深水区,导致局部密度过大。改造后,塘底蟹密度均匀,对养殖管理极为有利。”杨飞补充道。 蟹塘标准化改造不仅改善了养殖环境,还为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随着改造的完成,养殖区域道路硬化、电力设施等配套设施逐步完善,企业果断淘汰原先分散式的含氧监测设备,引入更加先进的智能集成增氧系统。 市水产技术推广站高级工程师周萍详细介绍了智能设备的优势:“这套系统能实时测定池塘里的溶氧量。比如,当溶氧量低于3毫克每升时,手机会及时报警,随后池塘里的溶氧机自动开启,养殖户无需在疲惫的夜晚还时刻盯着塘口。此外,探头还能同时监测氨氮、硫化氢等数据,一旦数值超标,手机会及时提示,养殖户便可采取用药、用菌等调控措施。” 一亩蟹塘的改造成本高达数千元,对于拥有几千亩蟹塘的企业而言,上千万元的投入并非小数。然而,市场对江沙蟹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倒逼企业必须进行标准化改造。过去,蟹塘尾水处理是一大难题,改造完成后,排出的尾水经过曝气、沉淀、生态三个塘和过滤等程序,可实现循环使用。 经过多年的提档升级,目前江源农牧的2930亩露天池塘已全部完成标准化改造。塘内杂草消失不见,水质显著改善,螃蟹存活率较两年前提升了10%左右,有效减少了养殖损耗。 “近年来,江源农牧主打礼品蟹市场,不盲目追求产量,而是专注于提升品质。我们追求的是品质上乘、个头硕大的螃蟹。改造后,每亩投放600头(根据净水面计算),实行低密度养殖,着力打造自有品牌,产值表现良好。”杨飞自信满满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