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老汉的致富“秘籍”——记广陵镇新圩家庭农场业主赵进
和煦的春风轻轻拂过,吹红了桃花,也吹绿了广陵镇新圩村六旬老汉赵进家的麦田。麦田里,鸡群觅食,羊群漫步,鱼塘波光粼粼,麻鸭游弋,构成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田园画卷,映照出赵进辛勤耕耘的成果与喜悦。 “这里就是我的小天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过得很充实。”站在田埂上,赵进笑着对记者说,“现在,我们农场是省级示范农场,我还常去全国讲课传授经验呢。” 赵进经营的新圩家庭农场成立于2015年,2018年转型升级。他利用附近的沟塘等资源,探索出“稻麦轮作-鱼羊共生”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年产值近百万元。 尽管如今农场风生水起,但赵进的创业路布满荆棘。“失败次数远多于成功,但我从未放弃,屡败屡战。”赵进说,“10年间,我越来越相信,农业需要倾注心血去探索创新,前景无限。” 18岁加入村工作队后,赵进20多年间四处奔波,尝试多种创业,却未获预期成功。直到2015年,他返乡流转土地,承包大片农田,投身稻麦种植。 “早些年跑过海南岛、上海滩,见过大码头也栽过跟头。2015年回乡包地时,觉着种地能有多难?谁承想头两年亏得裤腰带都紧了三箍。幸好后来镇上的人主动伸出了援手,给我们提供了技术支持,还减免了土地租金,我这心里就跟开闸放水似的,刷地透亮起来。”赵进说。 面对连续两年的亏损,赵进的内心经历了巨大的挣扎。他开始质疑自己的决定,甚至考虑过放弃。但是,每当夜深人静时,他都会回想起自己开办农场的初衷和梦想。他知道,放弃不是他的选择。于是,他开始更加深入地学习稻麦种植知识,参加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与同行交流经验,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赵进逐渐意识到,单纯的种植技术改进并不能完全解决他面临的问题,还需要在经营模式上进行创新。于是,他开始探索农机社会化服务,通过为周边农户提供机械化耕作、病虫害防治、收割等一站式服务,不仅降低了自己的种植成本,还帮助了其他农户提高了生产效率,目前他的业务范围覆盖了2000多亩农田。 安徽种粮大户汪良勤是农机社会化服务的直接受益者:“与赵进合作5年来,每亩土地收益提升20%。他们提供的深翻、播种、植保一条龙服务,让种植成本降低15%以上。”在汪良勤的算盘里,这笔“外包账”划得出奇的精准:省去农机购置维护费用,还能享受专业团队的技术红利。 除了稻麦种植和农机服务外,赵进还大胆尝试了山羊养殖和生态渔桶养殖。在山羊养殖方面,他选择了适合当地环境的品种——波尔山羊,并利用广陵镇农贸市场的残余蔬菜进行喂养,几乎实现了零成本养殖。 赵进喜滋滋地掰着手指头算起账:“开春才七八十头山羊,年底能蹿到150头!你瞧这撒欢的羊羔,个顶个膘肥体壮毛色发亮。我们的山羊以有机蔬菜为食,肉质鲜美,口感上乘。”说话间又有只羊羔蹦跳着过来蹭他的裤腿,赵进乐得眼角堆满皱纹。 在生态渔桶养殖方面,赵进的创意更是令人眼前一亮。他巧妙地在大棚内部署生态渔桶,利用微弱的灯光模拟自然环境,让鱼儿在幽暗的水中生长。赵进介绍道:“这次我选择了鲈鱼进行养殖,这种鱼类偏爱阴凉,因此这种黑暗环境对它们来说再适合不过。同时,大棚还能有效防止鸟类侵扰,大大降低了鱼的损失。处理后的养殖尾水用于蔬菜栽培,使得水资源利用率达到95%左右,较传统模式节本增效40%?。” 凭借曾担任村干部的经验,赵进时常走访镇政府与村办公室,与当地的种植大户们慷慨分享自己的经营智慧与心得。 “赵进的经营模式契合融合农场趋势,38亩土地效益超过以往400亩单纯种植,促进资源循环和生态改善。”广陵镇农业农村办公室副主任陈勇说。 至目前,全市已转型发展家庭农场200多家,主要包括稻田综合种养、蔬菜种植、林下养殖等模式。这些家庭农场的亩均效益比传统模式提高了500元左右。 “脑筋是越动越灵光的,事业是越干越成功的。”谈到未来,赵进充满了信心和期待,“再奋斗十年,既增加收入,也把融合农场道路摸索得更完善。” 记者感言: 初见赵进,不敢相信他已过六旬。他精力充沛、目光坚定,浑身散发朝气和活力。屡次受挫却不气馁,凭借不服输的精神,硬是把农场弄得风生水起。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需要更多像赵进这样敢于尝试、创新、面对失败,始终热爱事业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