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辅治凝聚动能 成风化人赋能振兴
滨江镇政协履职小组 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提升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做好文化建设。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社会主义文化强市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全市文化建设主要指标站稳泰州“第一方阵”,核心文化品牌影响力不断放大,城市文化显示度和对外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区群众的精神文明需求呈现出高层次、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审美习惯、欣赏能力都跟过去相比有着显著不同,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赋能社区基层治理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一是资源挖掘不深。部分社区对于文化在社区治理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形成一以贯之的核心文化,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认同感低,难以产生情感共鸣,一些新建社区尽管居住环境不断改善,但居民往往缺乏归属感,甚至出现有“家”无“园”的失落感。二是群体覆盖不广。文化活动的覆盖度和丰富度较差,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一些社区在开展文化活动时,往往过于注重某一特定形式或群体的参与,忽视了其他群体的需求,导致居民容易失去兴趣或产生审美疲劳。三是治理资源匮乏。社区治理所涉及的内容、面向和维度较为多元、复杂,往往需要多部门、多主体共同参与。一些社区内部的文化氛围和凝聚力不够,自治与服务功能欠佳,群众参与渠道较少,很多居民对于社区公共事务不够关注,缺乏公共精神,事不关己、漠然处之现象相对普遍。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结合我市社区文化发展的现实形势,提出如下建议: 1.厚植文化传承,奠定品牌基石。发挥文化强基固本的作用,增强群众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一是挖掘文化资源。全面开展对我市历史、文化、民俗的详尽调查与细致收集工作,旨在发掘那些深藏于民间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通过整理、保护和展示,引导居民更好地溯史思源、留住乡愁,深刻领悟红色基因的时代内涵和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自觉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实践者。二是提炼地域特色。我市占有25公里长江岸线,具有独特的“江畔水乡圩上人家”地域特色,这些特色是打造特色社区文化品牌的关键。建议将自然景观、民俗风情、乡土文化等元素,嵌入社区一草一木、一石一墙、一楼一亭等文化场景,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氛围。三是树立独特标识。结合社区实际,设计别具一格且“接地气”的品牌标识,让居民产生深刻的印象和记忆,增强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例如,滨江打造的“爱润滨江”品牌,孵化出系列社区文化品牌,通过为困难群体排忧解难,让群众幸福生活“升温加码”,得到当地居民一致好评。 2.共筑文化家园,丰富品牌内涵。发挥文化凝心聚力的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一是精心“种文化”。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健身广场、邻里中心等空间作用,融知识性、思想性、教育性、观赏性于一体,聚力打造特色文化讲堂、广场、走廊等新型载体。二是持续“送文化”。充分利用社区内丰富人力资源,组建囊括居民各类诉求的品牌队伍,积极动员组织机关干部、文化学者、非遗传人、文艺爱好者和传统文化志愿者等成立特色文化公益讲师团,定期组织学习研讨,通过多载体、多渠道、多形式的常态化推广活动,提高居民文化意识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三是积极“融文化”。把准社区居民文化需求,不断优化提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主题宣讲、研学教育、非遗传承、健康义诊、家风建设、亲子阅读分享、社区就业技能指导培训等活动,让居民畅享各类文化服务的同时,养成尊老爱幼、家庭和睦、亲仁善邻、互帮互助的文明新风。 3.赋能基层治理,点亮品牌之光。发挥文化润物无声的作用,提升感染力、影响力、传播力。一是打造治理资源“传送带”。打通社区文化建设的“最后一米”,引导驻区单位、周边企业、社会组织等通过文化服务APP下沉到社区治理的第一线,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力量,扩大社会网络的覆盖面,形成更加完善的社区治理体系。二是用好居民自治“金钥匙”。构建文化和自治的互动机制,打造社区居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增强社区居民在社区公共事务中的“主人翁意识”;通过科普讲座、树立典型等方式,为居民讲解社区自治知识,宣传社区自治文化,加强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三是培育智慧治理“软实力”。开展“文化+”智慧社区管理工作,推动综合文化中心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党群活动中心融合发展,织密基础信息数据“一张网”,提高社区文化服务效能,擘画社区党建、社区治理、文明实践高质量发展的“大图景”,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治理的数据库,增强社区响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