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泰兴网欢迎您!  
  • 注册
  • 2025年4月9日 星期三 农历 3月12日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泰兴新闻 > 正文

优化博士后发展综合环境 打造高质量青年科技力量

2025-01-09 浏览次数:199

市政协科技科协界别

  博士后人才是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我市博士后工作进展迅速,目前已设立国家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3个,建站数量在泰州三市三区中位居前列。截至2024年底,各工作站和实践基地先后吸引博士进站51人,培养博士后出站30人。博士后在站期间先后承担、参与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省规划项目10余项,研发成果填补国内空白20余项。但从设站单位运行的整体情况看,我市博士后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企业认识不够到位。部分企业将申报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当成提高知名度的一块“跳板”,申报建站时非常积极,申报成功后,对如何抓好科研工作站后续建设考虑不多、思路不宽、措施不力。二是管理体系不够健全。部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未能形成规范完善的管理办法和考核标准,进站博士后能否出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论文质量的高低,故而在站博士后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前沿科技或基础理论研究。但企业的研究期望更偏重于解决实际技术难题,期望研发的新型技术成果能为企业发展提供直接有效的帮助,博士后研究领域与企业应用需求不够匹配,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投入的积极性。三是综合环境不够完善。截至目前,我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实践基地)培养出站博士后30人、在站博士21人(有3家建站企业暂时处于空站状态),博士进、出站数量远远低于企业发展要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招引高层次人才的政策,但对博士后在站期间的工作、科研和生活等方面的支持还不够,政策吸引力还不足。作为引才主体的企业反应较慢,相关政策未能高效落地。部分设站企业研究投入不足,实验室条件有限,缺乏高水平的指导,科研人员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为此,建议:

  1.优化三方合作机制,提高资源“匹配度”。一是突出亮点做好宣传。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人才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将博士后工作作为人才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博士后招收力度,形成人才吸引的“向心力”。总结宣传企业博士后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先进典型和取得的丰硕成果,鼓励更多有需求的企业依托重大科技任务和创新平台设立博士后创新岗位。二是因地制宜加强合作。全市17家设站企业与东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等30余家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建议设站企业结合自身经济实力和科研条件,可将进站博士的实验、工作地点设置在厂区内;可在上海、南京等科研院所集中的城市设置独立研发中心,为进站博士提供良好科研条件和生活保障。三是多措并举强化投入。合理利用博士后制度加强对企业内部薪酬待遇、资源分配等制度的有效创新,鼓励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多种激励方式,增加企业博士后的获得感。积极协助博士后申请各类基金资助,充分利用好国家和省市各项优惠措施,做好博士后经费保障工作。

  2.优化多元管理体系,提高管理“精准度”。一是完善考核评价标准。发挥博士后在科研创新中的作用“三分靠引,七分靠育”。制定、规范、完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办法,紧密结合企业需求,注重挖掘科研人员的创新潜力,考核评估指标和成果形式可以包括但不局限于研究报告、文章、软件著作权、论文、基金申请等,重点将专利、专有技术、产品应用效果等具有潜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要素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二是创新企业运行制度。组织博士后赴企业生产一线学习锻炼,通过实践发现各自领域内存在的技术难题,针对性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给予博士后一定的自主权,通过实施项目负责制、科研与管理挂钩制等多种形式,让博士后在科研上敢闯敢试、敢作敢成。强化科研项目的动态管理,健全实效化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研项目与产品生产、博士后人员与项目组成员、科研成果与经济效益的有效对接。三是健全培养培训体系。鼓励和支持博士后参加国内各种学术研讨会,促进博士后与国内同行进行交流,进一步拓展学术视野。加强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组建博士后联谊会等小型、多样的交流活动,帮助博士后关注本领域科技前沿,准确把握技术方向。有条件的工作站可根据课题研究需要,聘请外部知名专家进行指导,让优秀出站博士后担任指导老师,发挥其博士后工作经验优势。

  3.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高创新“完成度”。一是树立正确人才观念。设站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需求,有计划、持续性开展招收工作,不能盲目追求名校等“光环”,急于求成,应根据其专长和在站时间合理明确研究课题,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科学制定阶段科研计划,逐步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二是强化政府政策保障。加大对博士后人才“引育用”工作的扶持,规范和完善本地区的博士后科研工作运行,营造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为博士后青年人才提供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完善企业博士后设站单位退出机制,对有名无实、无博士后进站或管理不善,成效不明显的工作站坚决予以“摘牌”。三是健全成果转化机制。建议借鉴全国博士后“揭榜领题”平台,探索构建地方特点的博士后成果转移转化平台,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促进博士后人才向企业一线流动的模式,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激发博士、博士后人才及团队在解决制约产业发展技术难题中发挥更大作用,使本地更多非建站企业也能有机会共享博士后事业发展带来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