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分界镇正国家庭农场看到,业主汪正国正驾驶农用车载着农用无人机飞手,驶过高标准农田配套的水泥路,到达标准化大田旁。经过2分钟的飞行准备,无人机沿着既定路线,一边飞行一边均匀撒下叶面肥。1小时内无人机可以施30亩农田,大大节省了施肥时间和人工成本。无人机能顺利进田作业,离不开改造提升好的标准化农田,农田的标准化田方、道路、泵房,为大型农用机械进田作业提供了路径、移动、输水的功能。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小地变大地,荒地变良田,有效解决耕地面积分散和机械化程度不高等问题。田成方、道相通、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格局模样初现,也承载着村民们对秋粮高产稳产的期待。去年以来,分界镇上争7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投资1700多万元,原有的乡村道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全年预计可增产粮食35万公斤,新增地块效益98万元,年节省人工效益21万元,节约耕地面积20亩。 随着高标准农田加快实施,如今的农业生产已逐渐告别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高标准农田成了农技人员、农业机械奋战的“主战场”。在黄桥镇果园村,农技人员正在稻田里开展抽样调查,了解稻面虱防治情况,计划通过社会化农机服务,对近2000亩的标准化农田开展生物绿色农药统一防治。通过运用统一防治,农资经过团购,价格更实惠,同时,配套建设的沟渠既方便农药精准灌溉喷洒,又省时省力,水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像这样的高标准农田,黄桥镇共建设了8.9万亩,占全镇耕地面积的66%。 黄桥镇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燕勇飞介绍:“实施高标准农田以后,我们的水费降到每亩田45块钱,以前这些路都是泥土路,通过实施机耕路以后,所有的大型机械都能直接到大田。我们的高标准农田都是以粮食种植为主,通过稻麦轮茬,现在的经济效益比过去要增加100元一亩。” 高标准农田建设让乡村振兴底气十足。近年来,泰兴市高度重视集约化利用,整区域规划、全域化建设推进高标准农田,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8.7万亩,曾经的“低产田”经改造纷纷成为高产田、示范方,土地“条田化”种植演变为“集约化”经营。 “目前,我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55.7万亩,土地流转率已达80%,为农业规模化种植、宜机化作业、集约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应用‘新农具’耕出高效‘智慧田’,经改造,高标准农田的机械化水平提高了20%,规模经营流转率提高了40%,新型经营主体占比提升了20%,推动亩均增产50公斤。”市农田建设服务中心主任徐磊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