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联体大棚内,错峰种植的豇豆卯足劲开花、结果;高标准农田示范方内,水稻秧苗吸足了肥料,在阳光下迎风生长;绿树成荫、花草丛生的小游园里,村民们在一起纳凉攀谈……夏日的午后行走穿梭在黄桥镇的田间地头、村头巷尾,一幅幅绘就产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新画卷正在这里渐次展开。 今年以来,黄桥镇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拉高标杆、提高标准、争当标兵,通过狠抓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等,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道路上跑出了黄桥特有的“加速度”。 高标准农田端牢粮食饭碗 在位于黄桥镇双联村的高标准农田内,绿色的水稻秧苗犹如一张巨大的绿毯铺向远方,一眼望不到边,白鹭飞过,点缀着丰收的美景。旁边一条河水清澈的河道流过农田,这条用来为农田灌溉和排水的河道即将以崭新的面貌灌溉这片希望的田野。 在生态排水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在河道两岸插上了生态木桩护坡,并将通过种植中山杉、坡面草甸、香蒲等水生植物,形成生态调蓄、净化功能。原有水渠变成了高标准灌溉渠,净化后的水再次用于农田灌溉,从而达到水生态循环利用,保证了农田的有效排灌。改造后的水渠可为周边1800亩农田提供灌溉和排水服务。 黄桥镇拥有耕地面积13.4万亩,近年来,按照“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建设标准,配套实施田间机耕路、泵站、渠道、排水涵等,打造高标准农田示范方,为保障粮食安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截至2022年底,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0.4万亩。 黄桥镇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燕勇飞介绍:“今年我们投入3600万元,在黄桥和溪桥片区11个村(社区)实施1.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力提档升级相关基础设施、完善沟渠路,同步注重示范方环境提升,完善河道绿化和道路亮化,强化固土保水能力,有效提升粮食产能,为壮大粮食产业链奠定坚实基础,今年11月可完成全部工程。” “飞地抱团”拓宽“村”“民”共富路 8月22日上午,记者来到黄桥镇农业园区,在一座整齐划一、成方连片的智能塑料联体大棚内,延后种植的豇豆即将进入盛花期,工人们在豇豆架下清理杂草,以便让豇豆有更加充足的生长空间。 2022年底,黄桥镇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破解制约村集体增收的土地、资金等难题,由地处黄桥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域的双桥村牵头,联合太平、三里、前进等6个村,实施“飞地抱团”发展新模式。由双桥村负责流转园区核心区土地40亩,7个村共同筹资430万元,投入建设智能塑料连体大棚2.3万平方米。建成后的连体大棚交由园区下属公司运营,各村按投入比例分红。双桥村党总支副书记张鸿伟介绍,目前大棚已建成,并引进江苏艾尚源农业有限公司进棚投产,他们通过复式立体种植、提早和延后种植等方式,最大限度发挥连体棚的使用价值,为生鲜超市和农贸市场配供蔬菜,预计亩均效益可达3万元。届时7个村按出资比例参与分红,每村每年可增收5万元。 “飞地抱团”建设智能化大棚让农业种植不再受制于自然条件,也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增收和村民致富。双桥村村民顾爱娟在园区务工,既提升了家庭收入,又可以照顾到家中的父母和孩子。“每个月的工资收入大概在5000元左右,我们觉得非常满意。”看着日子越来越好,顾爱娟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环境整治擦亮和美乡村底色 走进黄桥镇大张村,整洁的柏油路伸向远方,路旁一座座美丽庭院排列有序,屋外环绕着一丛丛色彩缤纷的花草,呈现出崭新而温暖的乡村风貌。 建设和美乡村,“美”是题中之义。今年以来,黄桥镇各村(社区)重点围绕垃圾清理、厕所革命、“三乱”(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挂)整治、水环境治理、秩序管护等方面开展集中整治,着力解决村(社区)环境“脏乱差”问题,实现村容村貌明显提升,“脏乱差”现象有效杜绝,村民、居民参与环境整治的意识显著提高,推动形成村(社区)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 今年以来,黄桥镇共新建道路14.26公里、桥梁3座、路灯1830盏,新建改造户厕1110个,新增成片造林500亩,完成庄河绿化70公里、道路绿化4公里,创建生态河道3条,人居环境迈上新台阶。 宽敞平坦的道路四通八达,生态环境整洁宜人,特色产业日益兴旺,群众收入不断提升,今天的黄桥俨然一幅产业兴旺乡村美丽新画卷。黄桥镇副镇长张庆红表示,该镇将紧扣“乡村提标”总要求,聚焦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改革四大重点领域,聚力“双增收”、农业项目招引、环境整治提升、农村改革等重点工作,按照“定3年、谋8年、展望13年”的思路,从规划引领、制度完善、组织到位、督导推动等方面,全力做好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大文章,为“强富美高”新黄桥现代化建设贡献农业作为,展现农业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