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姝文)上午给病人做完手术,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医生顾继礼回到办公室继续研究其余等待做手术病人的资料。
“几十年前和现在没法比,以前医院没有这么多先进的仪器,现在医院的医疗设备和技术都能跟得上,一天做五六台手术是正常的。”说起医疗卫生行业这些年的变化,顾继礼感慨万千。作为一名1978年就大学毕业成为一名外科医生,已经在市人民医院工作40多年的顾继礼,是我市医疗卫生事业飞跃发展的“资深”见证者。
“根本没有现在的医疗条件,那时候许多病人病房住不下,只能住在室外,树脚下、草堆旁边都能睡。”顾继礼说,当时人民医院总共只有三间平房,根本无法满足就诊需求,很多病人只能在树下或者草堆旁用凉席搭一个临时“病床”,凉席边上支个架子勉强可以输液。
除了医院房子比较简陋外,因为没有医疗设备,医生看病主要靠经验,顾继礼说:“医疗设备就是一个简单的拍片机和拍心电图的机器,疾病诊断主要靠老医生的临床经验,再把脉问诊,因为老医生接触的病人比较多,经验比较丰富。”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我市医疗卫生事业也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态势。1989年,市人民医院由原来的平房扩建为三层楼房,成为当时泰兴最高的建筑;1999年,人民医院新建13层内科大楼;2009年,新建22层外科大楼;2017年,人民医院新区院区建成使用……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市医疗卫生事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70年沧桑巨变,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成就巨大,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开放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公共卫生资源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市人民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医疗资源得到快速发展。
一大早,黄桥镇野屋村村民陈明来到市第二人民医院体检,他说:“新的二院新大楼、新设备,医生服务态度也好,我做的全身体检,这边设备都很全,检查得也很仔细。”
从今年4月启用以来,市第二人民医院的住院量由400人增长到800人,全新的医疗环境和先进的医疗手段极大地满足了患者的就医需求,医疗服务覆盖泰兴东部及周边七镇两园近60万人口。
新的市第二人民医院占地120亩,是原来的5倍,总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核编床位1100张。搬迁以来,医院购置了西门子螺旋CT,1.5T磁共振等各类大型诊疗设备。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曹兵介绍:“新医院新环境以及大型设备的使用,同时也吸引了人才,能够让二院留住人才,人才的加盟又进一步地提高了医疗水平,所以说,从原来的很小的镇医院步入了二级甲等医院,医疗的环境质量和水平都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挂号五更起,排队一条龙”,反映了群众“看病难”的窘况,如今这样的情况在我市已经不复存在了。2016年,我市启动乡村卫生院、卫生室改造提升工程,191个村卫生室、14家建制镇卫生院已经全面完成改造提升。新一轮建制镇卫生院三年提升工程建设有序推进,目前已完成了曲霞、宣堡卫生院整体改造工程,广陵卫生院新建病房楼竣工验收,张桥卫生院移址新建工程完成立项和设计规划,元竹卫生院移址新建主体工程、古溪和珊瑚卫生院整体改造等工程扎实推进。元竹卫生院院长王平说:“老医院我们科室限于房屋限制,包括科室面积也达不到相关要求,科室也仅仅是内外科和临床科室,新医院总设计面积4500平方米,功能科室比现在增加了6个,服务人口38000多人,能够满足基层卫生院的要求。”
针对“看病难”“看病贵”等难点问题,我市紧盯群众关切,持续深化分级诊疗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机制;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基本方略,着力缓解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大力实施人才强卫战略,高层次人才、重点专科队伍不断扩大,确保了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始终与人民对健康的期待相契合。
如今,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开放床位5799张,每千常住人口拥有病床数5.38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2.34人,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8.37人;家庭医生签约率36.1%,知晓率82.1%;落实低收入患者住院费用10%部分减免;市财政每年落实1000万元,对14家建制镇卫生院实施提升计划……精密的医疗服务网络,完善的医疗服务政策成为新时代120万泰兴人的生命健康的坚强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