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泰兴网欢迎您!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泰兴新闻 > 正文

新街镇:精准发力 打好富民小康攻坚战

2017-08-28 浏览次数:

  (特约记者 鞠连生 通讯员 刘保泉)前不久,新街镇钱南、孔叶、宋福等村的编藤加工点陆续开张,近百名“闲置”在家的农民有了赚钱的新去处。在新街第一个创办规模电商、经销本地农产品的野肖村最近又迎来一批新的客户签单,生产基地的扩容随之展开,带动20多个本地农民相继加入电商大军,成为产业“链条”上的新成员。“富民增收奔小康”,如今不再是新街人的一句口头谚,已经落地生根并化为一场实实在在的攻坚行动。

  “致富农民,产业支撑是关键。”新街镇党委书记吉红霞介绍,作为黄桥老区的经济薄弱乡镇,近年来,该镇始终突出富民优先导向,紧抓脱贫攻坚机遇,聚力富民项目开发,不断做大富民产业“蛋糕”,拉长致富增收“链条”,形成了兴业、富民、强村比翼齐飞、互促并进的良好格局。至2016年底,全镇28个行政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35万元以上的8个、30万元以上的20个,16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619户脱贫摘帽,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4.2%。

  “强化使命担当,全面压实富民增收的工作责任”是新街党政一班人首抓的重要一环。吉红霞说,结合“两学一做”和“大走访大落实”活动,组织镇村干部走村入户摸家底,把脉会诊找优势,因户制宜定目标、理思路,排项目、挖潜力,建立一户一档,因户施策。同时,精心组织政策宣讲、外出参观、交流研讨活动,积极选树脱贫致富先进典型,通过现身说法、传经送宝等途径,引导广大干群摒弃“等靠要”的惰性心理,激发“我要富”的行动自觉,凝聚劳动光荣、创业致富的正能量。在此基础上,逐村明确时间表,签订责任书,下达硬任务。组织贫困村领导班子定期述职、通报进度,开展巡回观摩、现场评估,以序时要求倒逼脱贫帮困提速增效。建立党员干部与贫困户“1+1”结对帮扶机制,加大考核激励力度,注重在脱贫攻坚、创业富民一线培养选拔干部。

  如何做大富民“蛋糕”,拉长产业“链条”,让人人有事做、有钱赚,是富民增收的核心环节,也是最难攻克的堡垒。吉红霞有感而发,并详述新街富民增收路径图。

  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培育富民增收新优势。突出党员带头、能人示范、科技支撑和市场运作,强势发展高效农业项目,先后建成规模种植基地2.6万亩,兴办各类农业企业47家,创办合作社23家,开辟营销网点37个,带动万余农民通过技术参股、土地入股、资金合股、劳务合作等形式参与高效农业的生产、经营、销售,成为高效农业发展的直接受益者。2016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净增1800元,高效农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60%以上。

  精心组织全民创业,开辟富民增收新路径。坚持把创业作为富民之本、活力之源,积极搭建创业平台,持续优化创业体系,强化政策激励、典型示范、多元联动,努力让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农民勤劳之手“三只手”同发力,让镇村、业主、农民“三个口袋”尽快鼓起来。至目前,全镇累计新增小种养、小经营、小加工、小电商等家庭式经济2500多户,培育编藤加工、小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200多个,户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

  致力推进项目开发,构筑富民增收新亮点。在培育做大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坚持以工业集聚区为平台,突出自我推介,优化配套服务,成功招引12家企业到新街投资兴业,新增就业岗位650多个,使周边农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

  盘活开发存量资源,挖掘富民强村新潜力。积极鼓励行政村对闲置或低效使用的资源资产进行整合、开发,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鞠山村在资源、资金、资产十分匮乏的情况下,用足用活省市扶持政策,整村流转土地1100亩,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以土地经营权按耕地面积折算入股,实现了土地增效、农民增收、村集体创收的有机统一。野肖村利用公用设施、撤并校舍发展电子商务,并以此为龙头,创办设施农业基地、庄稼医院、物业公司、农家乐等,形成从基地生产、网上营销、物流配送到餐饮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农民全程参与,分享发展成果,取得了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农民持续增收的多重效应。

  放大规模企业带动作用,拓展富民帮困新空间。产业化龙头企业洋宇公司以“协会+普通群众+贫困户”的运作模式,发挥帮富、带富功能,主动回馈社会,彰显企业担当。一方面,优先吸纳本地500多名农民到基地务工就业,140户流转土地的农户既享受土地年租金又参与企业干股分红,同时还为129个贫困户免费供应沼气和生活用电;另一方面,以公司为平台,借助省级小额扶贫贴息贷款政策,采取协议帮扶模式,帮助265户贫困户每年增收2400元以上。

  为了给农民创业增收创造良好条件、营造宽松环境,该镇突出“三轮齐动”。出台农民技能培训奖励扶持政策,创新技能培训的方式方法,坚持因需培训、因时培训、因人培训,突出基地培训、菜单培训、定向培训。先后开辟培训基地11个,通过“市场订单定向培训、农民选单自主培训、政府买单组织培训”的运作机制,累计培训农民1700多人次。用足用好创业富民“30条”,大力宣传“三张券”“三项补贴”等干货礼包,并通过项目指导、融资倾斜、租金优惠、税金返还等优惠政策,鼓励更多农民走上创业路,支持更多“家庭作坊”走进“标准厂房”,涌现了一批创业典型。2016年,全镇累计发放各类创业奖补百余万元。推行政策落实“点对点”、创业指导“面对面”、创业服务“门对门”的“一条龙”服务,打通各项举措落实落地的“神经末梢”,并建成以“四橫三纵”为骨架,联网贯通、通畅顺达的20分钟循环交通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