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泰兴:小块连片小地块迸发大能量
泰兴市分界镇是传统的农业大镇,广大农户采用“小块连片”种植模式,利用家前屋后、十边隙地种植经济作物,生产特色优势农产品,为农业特色发展走出了一条好路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来了新气象。 1月5日上午,在分界镇七贤村,村民马勇正忙着采摘、销售自家地里出产的黑塌菜。今年,合作社的保护收购价每斤1块3毛钱左右,外地来的农产品经纪人则把最高价格抬到了每斤2块多钱,这让他干劲十足。“以前,种麦子或者黄豆,一年两收,现在,一年五熟。”分界镇七贤村村民马勇高兴地说,现在滕甜豌豆,里面掐菜墓。菜墓结束后,套种刀豆,然后是虹豆,最后栽种西兰花。今年他家10亩田,全年收入近5万元。—年五熟,不仅是马勇一家一户如此增收,如今连同七贤村,再到全镇,几乎每家每户都通过这种方式获益。“家里的菜不够市场需求时,农户自行把菜卖给市场。如果供大于求,市场价格突然下跌,全部集中送到合作社兜底。”分界镇七贤村“第一书记”、市七贤绿花菜专业合作 社理事长昊伯元告诉记者,他们将收回的蔬菜加工成速冻产品卖给工厂。农户在零散旱地上同一时期种植同一品种,每户的零散地都有1亩左右,且家家户户连片,小块连片,效益不小。不同于规模化种植,小块地更容易被农户所接受和掌握,且更有显著的富民效应。 2000年,泰兴市开始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分界镇抓住机遇主动与市农科所合作,在赵庄村租用300亩稻麦田块试种肉质型甜脆豌豆。2001年春季,甜豌豆开始开花结荚,但长势和产量未达到标准,用工成本较大,试种未能取得预期效果。“虽然大田试种效果不理想,但家前屋后种植的甜豌豆长势好、产量高。”分界镇农村工作办公室工作人员刘鸣说。 为了呵护好这颗刚破口的种子,分界镇鼓励引导赵庄村率先牵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肥料、统一标准、统一培训服务、统一销售,调动农户种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年实现种植面积3000亩、亩均收入3000元。”分界镇赵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王朋介绍,他们联系到常熟一家甜豌豆收购企业与合作社合作,农户每天将采摘达到标准的甜豌豆送到合作社,然后由合作社直接供货给企业。 截至目前,分界镇已经有10多个合作社,其中七贤绿花菜合作社、宝蒲蔬菜合作社、富康蔬菜合作社脱颖而出,成为主要收购合作社。“种植品种主要有白花菜、西兰花、青菜苔、甜豌豆等9种主要作物,现在,分界‘小块连片’生产模式的年均产值达1.44亿元,亩均效益达1万元,户均收益达8500元。”分界镇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张馨说,全镇种植面积扩大到1.2万亩,产量达到1.2万吨,“小块连片”生产模式在分界大地上绽放出独特魅力。 “小块连片”生产模式,看起来小而散,但船小好调头,抗风险能力极强。农户利用自有土地、自有肥料种植,不需要流转土地,有效化解了规模化种植中出现的问题。在这种市场调控和经济模式下,除了农户自己的生产销售能力外,适度规模经营的专业合作社等于给农户们又上了一层保险。 近年来,分界镇为了让这种模式走的更远,逐步启动了2.0版本升级。分界镇启用镇级农产品询价小组,结合市场行情,做好收购价格科学引导,约束经纪人的无序市场行为,防止发生损农坑农事件。除了让“价格小组”发挥作用,分界镇还联合市级部门,共同制定操作规程和生产标准,采用“村居+公司+合作社+农户”产销模式,统一供种、统一检测、统一销售,让千家万户生产的农产品颜色、大小、质量都达到规定标准,以适应农产品商品化的要求。 以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相关经营主体为核心,分界镇还计划发挥农村电商产业园的“链主”作用,组建“农业企业+合作社(农场)+农村电商+基地”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动“品种、品质、品牌”有机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