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暑期带着女儿来江苏泰兴时,张女士跟着叔叔一家前往长江畔看日落。绵延几十公里的长江岸线,被浓浓的翠绿所包围,给她留下深刻印象。今年再来泰兴,当地的亲戚们特意带他们一家在“泰兴非遗馆”的室内,感受水韵之美。 馆内地面银白的装饰就像一条蜿蜒水系,顺着这条“银河”一路走,71个非遗项目一一展现眼前。“女儿最喜欢的就是杖头木偶展区做的熊大熊二。”张女士笑着说,“以前不知道泰兴有这么多精彩的非遗。” 泰兴市非遗馆(王姝姝 摄) 馆内不少展品都来自非遗传承人的捐赠。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里子,是一座城的基因与血脉。新一代传承人怀着对非遗的无限热爱,以保护和创新之姿肩负起传承与发展的双重使命。 70后:要做大影响力,不能停步于过去的辉煌 泰兴市目前71项非遗中,泰兴花鼓是唯一一个国家级非遗。2021年,泰兴花鼓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泰兴花鼓代表性传承人李震霞至今都记得当时的激动、兴奋。“难,入选国家级太难了!” 提到花鼓,不少地区都有精彩的花鼓文化,其中,凤阳花鼓、湖南花鼓等已经声名远扬。 “作为泰兴农民艺人的一种传统舞蹈,与其他花鼓不一样,泰兴花鼓没有鼓。”李震霞表示,泰兴花鼓作为民间舞蹈艺术价值很高。《丰收舞》就是据泰兴花鼓中的独特舞步“颠三步”构思而成。经典舞蹈《担鲜藕》也是由泰兴花鼓中的“颠三步”和“喜鹊登梅步”演变而成。原以为凭借在民间舞蹈中的影响力,泰兴花鼓可以顺利入选,没想到在首次申报时失之交臂。 “为什么?我们也认真分析、总结了原因。影响力不够。”李震霞回忆第一次落选后,大伙聚在一块商量,有的表示要扩大表演团队,有的表示要增加演出,归根结底,就是让更多市民游客熟悉起来。因为申报工作,大家深刻感受到非遗传承不能停步于过去的辉煌里,要系统性保护,也要有效传承。 接下来的日子,泰兴花鼓的队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泰州、江苏,甚至其他省市的文化舞台上。李震霞自己定做了新的灯笼道具,这是她的舞台搭子。 机会的到来出人意料。一次体育赛事让泰兴花鼓真正成为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项目。江苏省要举办一场健身操比赛,代表队如何体现泰兴特色呢?不知道谁说了一句:“不然用泰兴花鼓吧!”谁也没有预料到,一句话荡起的涟漪最终掀起巨浪,这场文化与体育的碰撞引发了深远的连锁反应。 “当时一下就在整个泰州火了起来。有些身高不足一米的小朋友高兴地挥着比自己还高的莲湘,银穗飞舞,我十分感动自豪。”李震霞介绍,泰兴健身花鼓从这场赛事开始,跳成了千家万户的广场舞,风靡了各个社区、学校、幼儿园,影响力大大扩大,最终在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申报中顺利入选。如今的泰兴花鼓仅是舞台表演团队就有好几支,更别提还有业余健身队、社区队、学生队、幼儿队等,十分热闹。 孩子们跳起了泰兴花鼓(泰兴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热烈、欢快、喜庆是泰兴花鼓的风格,既可以单独表演舞蹈,也可以边跳边唱,无论是曲调、唱词,还是舞蹈本身,均有完整的结构,自成一体,又融为一体。”泰州市农民代表队队员陈丁方感慨,带着非遗健身操登上省农民体育节的舞台,让更多人感受非遗就在身边。 80后:杖头下的戏韵,不能消失在我们的童年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杖头木偶戏是一种很生动的表演。那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一起看《西游记》《狼来了》。”龚煜是80后,如今回到家乡泰兴,在济川中学教授艺术课程。提到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杖头木偶戏时,她有些伤怀,“我第一次在班上提到杖头木偶时,竟然没有一个孩子知道。”于是在校本设计中,她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带孩子们了解泰兴杖头木偶戏! 在整理历史资料中,龚煜惊讶地发现,其实,泰兴杖头木偶戏鼎盛时期在泰兴拥有一百多个表演队伍,并深深影响了如今的扬州木偶剧团和上海木偶剧团。“我第一次去上海木偶剧团,发现他们位于南京路上,就是上海的市中心。”更让她感到惊讶的是,剧团的陈明兰老先生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派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老先生12岁起随父在江苏泰兴“全福堂”学艺,是“全福堂”嫡传后人。 为了更好地设计课程,龚煜也拜访了仍居住在泰兴的非遗传承人。“之前我们设计的课程主要是教孩子们如何制作木偶,随着课程的成熟,孩子们也希望能‘舞’起来。”当传承人第一次在课堂上表演木偶戏时,孩子们都惊呆了。只有一张脸谱的木偶在传承人的操控下,甩动水袖,轻步慢走,仿佛一下子就活了起来,多了羞涩与豪迈的情绪。 孩子们看到的木偶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徐金凤自制的宝贝,已经传承了几十年。“我每年都会给他们上妆。木偶戏并不是走动一下就行,我自幼学习戏曲、舞蹈,年轻时芭蕾也能跳一段。”年逾80岁的徐金凤珍惜地轻轻整理着木偶的服饰。 徐金凤告诉记者,几十年前,泰兴人办喜事、寿诞,都爱点上一出木偶戏,老人们尤其喜爱热闹喜庆的戏目。她所在的剧团鼎盛时多达百人,包括演员、乐手等。“如今,我已经演不动了,爱看戏的人也故去了。” 如今,学校的老师和孩子们重拾木偶戏,越来越多的学校邀请徐金凤授课展演……讲台亦是舞台,台下清澈双眸里透着喜爱与热情,传承和弘扬非遗的种子在那一刻破土而出。 泰兴杖头木偶(泰兴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00后:在砖石间写诗,让家乡文化标识走出去 “为什么会学习砖雕?”面对记者的好奇,目前读高中的孙英赫有些腼腆地回答:“我父母一位是从事篆刻,一位是美术老师,从小耳濡目染,对雕刻很有兴趣。” 相较其他小朋友,孙英赫从小便“坐得住”,在父母的引导下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古诗、书法、绘画和篆刻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2022年,泰兴砖雕第四代传人、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明宏大师应邀来到泰兴市洋思中学,向同学们介绍砖雕艺术,孙英赫深深沉浸其中。泰兴砖雕作为一种传统民间雕刻艺术,虽广泛应用于古建筑和园林建设,却隐于市井名声不显。 泰兴砖雕(泰兴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我当时就想学习泰兴砖雕,我们泰兴有这么好的技艺,我想让更多人知道。我希望砖雕有一天也能成为泰兴的文化标识,走向全国、走向世界。”16岁的少年脸庞虽显稚嫩,声音却很坚定。 练习时,坐上几个小时也是常事。握起刻刀,孙英赫便全然沉浸雕刻中。直到起身才发现腿都麻了。如今,阴刻、阳刻、高浮雕、浅浮雕等技艺他已然掌握,上稿、磨砖、放样、过画、打磨、修补,独立完成每件作品都让他开心不已。假期前往各地博物馆,探寻非遗魅力,他总是乐此不疲。一次在写研学的感受时,除了独特文化的震撼,他也在思考,该如何去推广家乡的非遗呢? 对于孩子们对非遗的热情,洋思中学大力支持,成立了泰兴校园的第一个非遗砖雕社团。喜爱雕刻的第一批“小粉丝”,成为了他的社团伙伴。学校还组建了“非遗传承宣讲团”,孙英赫也是宣讲团的主要成员之一。 成员们走出校园,走进泰州市周氏住宅、泰州老街照壁墙、高港雕花楼等地,记录拓印砖雕图案,积累素材。他和成员们开展“泰兴砖雕非遗”宣讲活动30余场次,向全市近10万名师生展示砖雕文化。 “社团活动中,我们经常交流,在砖雕的图案选择上,我会尝试有家乡特色的英雄人物形象。同学们还想尝试一些现代的图案或者动漫人物。”孙英赫显出几分少年气,“老师傅们也鼓励我们创新。等我们做出来,给你们展示!” 一代代人打磨着光阴,才有了传播者与传承人身后跨越岁月而不朽的非遗。而非遗的魅力,或许也在于随着时光与山海,融入情感与智慧、传承与创新,如今依然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