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吸引了一大批青年人回乡创业,泰兴市广陵镇禅师村的辛虎就是这样一名青年人才。他大学毕业后一直在苏州工作,看到父亲在家养殖青蛙年年亏损,决定辞职返乡,发展生态养殖,在广袤田野上绽放青春之花。 走进辛氏家庭农场,记者远远地就听见此起彼伏的“呱呱呱”声,走近看,黑斑蛙在田间欢快地跳跃着。每天一大早,辛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投喂青蛙。虽然采用了生态套养套种模式,田地里的虫子可以作为青蛙的食物,但由于养殖量大,必须要补充投喂。“一般早晚要各喂一次。”辛虎边娴熟地向池塘中抛撒饲料,边向记者介绍。 大学毕业后,辛虎在苏州工作,当初之所以选择回乡创业,主要是想将父亲的养蛙基地扭亏为盈。“父亲年纪大了,对新型养殖模式不是很精通。”年年亏损,辛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样降低成本、提高产量?辛虎通过网络了解到了新型的养殖模式。原先,辛虎父亲主要通过投喂面包虫等养殖青蛙,成本非常高。“我上网看到可以通过更换饲料大大降低成本,还能提高产量。一开始我父亲比较顽固,我就带他去湖南、湖北看人家的养殖模式,跟人家学习,我觉得发展前景非常不错。”辛虎说。 边学边干,辛虎帮助父亲找到了青蛙养殖的好方法。2017年,辛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职返乡创业。辛虎采取的种养模式是“稻+黑斑蛙”,即在同一块田里,通过“田中种稻、稻下养蛙”的方式,实现黑斑蛙规模养殖、生态大米规模种植,一季双收。创业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此过程中,辛虎遇到不少挫折,但他凭借着一股子韧劲,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一遍遍地查阅蛙类养殖相关资料,学习先进的养殖技术,田间无数次的摸索和实践,使辛虎成长为一名养蛙能手。 “我们属于种养结合,在养殖青蛙的同时,我们还种了水稻、水蜜桃。”谈起新型养殖模式,辛虎拉着记者算起了生态账:“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虫害。青蛙一天可以吃800只害虫,我们亩产3000斤、大概4万只青蛙,田里的虫子不够它吃,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去打农药。同时,蛙的排泄物可以作为水稻的肥料。这种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可实现每亩收获优质水稻800余斤、黑斑蛙3000余斤,产值达5万元。” 目前,辛虎所养殖的青蛙广销靖江、苏州、上海等地,每天销售200斤以上活蛙。先进的养殖理念,新颖的养殖模式,为辛虎继续干下去提供了基础和底气。他继续尝试在60多亩水稻田里发展青蛙、黑鱼、黄鳝、果树复合种养殖,他的理想是实现农田生态优、效益高的双赢局面。“1只青蛙大概能繁殖5000只小青蛙,如果我们养殖的话,它的成活率大概是15%左右,而在野外只有2%。但是我们可以把不能变成青蛙的那部分蝌蚪,投喂给那些黑鱼、黄鳝,这样就实现了生态的循环。” 近年来,泰兴市高度重视生态养殖,鼓励传统养殖业向绿色、循环、高效转型。通过推广“稻蟹共生”、“生态养蛙”、智慧化养猪等生态种养模式,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环境污染,还显著提升了农业综合效益。同时,泰兴市还加大对蛋鸡、水产养殖等行业的支持,推进健康生态养殖场建设,促进泰兴市生态养殖业的蓬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