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泰兴网欢迎您!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聚焦泰兴 > 正文

江苏泰兴:创名院、建名科、树名医,让群众健康更有“医”靠

2023-05-12 作者:曹金春 周兰 程鹏 徐育文 浏览次数:

  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江苏省泰兴市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突出创名院、建名科、树名医“三名”工程引领,打好“组合拳”,统筹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让人民群众健康更有“医”靠。

提级统筹抓医疗,优先“加码”财政投入

  今年初,泰兴市人民医院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正式挂牌,成为苏中地区首家县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这是该市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地位、不断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取得一大成果。近年来,泰兴市高度重视三甲医院创建工作,推进“建高峰”与“强基层”同发展、“高质量”与“补短板”两手抓、“抓集聚”与“促下沉”齐发力,引领推动全市医疗卫生事业新发展。

  把创建三级甲等医院提升到县级层面,该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任双组长的“泰兴市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工作推进小组”,加大统筹领导、财政投入、项目化推进。市政府召开专题常务会议研究市人民医院创建和发展工作,进一步落实六大类扶持政策。市财政每年预算资金6500万元,用于人民医院医疗设备购置和更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教学和科研、重点专科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支出。投资5.5亿元建成投用人民医院润泰院区;落实专项资金6.36亿元实施人民医院医疗综合大楼建设,该大楼主体去年封顶,目前正加紧内装;医院先后投入1.2亿元,购置了磁共振、螺旋CT、高能直线加速器等一大批先进医疗设备。

  在综合医院、基层医疗等方面“开挂升级”,泰兴市持续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加快等级医院创建,兴起医疗机构“基建潮”。投资8.8亿元的新中医院和妇保院于2022年初正式运行,随之三级乙等中医院创建全面提速;投资2400万元的120急救指挥中心和投资800万元的卫生院无障碍通行改造项目交付使用;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稳步实施,4家卫生院创建成功并挂牌,其中虹桥医院和珊瑚镇卫生院创建为泰州市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中心,珊瑚卫生院建成二级综合医院。

 推进“三名”工程,打造“家门口优质诊疗”

  创名院、建名科、树名医,近年来,泰兴市以市人民医院三甲医院、市中医院三级乙等中医院创建为契机,深入推进“三名”工程,大力开展以领头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新兴学科为主的全市医学重点学科群建设。

  医疗质量的核心是学科建设,学科建设的核心是人才。该市人民医院加强与南京、上海等大医院的合作交流,定期邀请名医专家来泰手术、坐诊,并成立“葛均波院士心脏内科工作站”“夏照帆院士整形烧伤科工作站”“大国工匠周平红教授内镜工作站”等名医工作站(室),带动全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科研能力提升,逐步实现“小病不出县,大病少出县”。

  让医学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泰兴市财政每年投入人才引进和教学科研资金2500万元,简化高端人才引进流程,提高人才待遇,在职务晋升、专业进修、科研项目开展等方面优先安排,并发放安家费,提供人才公寓(每年20套),落实租房补贴,解决其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难题。近3年,共招引博士生、硕士生92人。截至2022年底,公立医疗机构高级职称人才占比37.33%。

  得益于高层人才不断“加盟”和涌现,泰兴市人民医院创成5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有13个专科进入全国县市级医院20强,能开展的国家级和省级限制类医疗技术项目达41项,获得上级各类科研课题项目88项。继针灸推拿科成为江苏省中医重点专科、国家农村中医特色康复专科后,该市中医院肝病科入选2023年度省级中医特色专科建设项目立项名单。

放大医共体效应,协同提升县域医疗质量

  4月26日上午,泰兴市三泰医院加入该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共体,成为泰兴市二院第12家医共体成员。双方将通过多学科指导、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等措施,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互动,最大限度满足周边群众就近诊疗需求。

  为了整体提升全市医疗服务能力,泰兴市强化系统思维、下活“整盘棋”,加快构建以市人民医院为龙头,市中医院和市第二人民医院为支撑,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其他建制镇卫生院、非建制镇卫生院(医养融合)错位发展,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市镇村一体化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和管理模式,努力形成分级诊疗、合理诊治、有序就医新秩序,满足群众就近“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看病更舒心、服务更体贴”的需求。

  着力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该市充分发挥医共体的引领作用,落实分级诊疗技术方案,构建二、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转诊“绿色通道”。依托市人民医院,打造远程会诊、远程影像、临床检验、病理诊断、心电“五大中心”,率先实现各医疗机构主要业务的互联互通和检验检查结果互辨互认,有效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和患者的下沉,县域就诊率达90%,基层就诊率达70%以上。

  协同融合、共同提高。强化城乡对口支援机制,构建双向互通、上下流通的人才技术协同联动机制。开展医共体成员单位务实进修、短期培训,组织各类学术活动和业务学习。定期组织专家团队赴医共体单位进行帮扶,开展坐诊、查房、讲课等活动。组建专家团队,下基层、进乡村,为基层群众和困难群体提供义诊、健康宣教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