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泰兴网欢迎您!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聚焦泰兴 > 正文

江苏泰兴: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守护一江碧水

2023-04-25 作者:朱敏丽 孙刚 徐育文 浏览次数:

  长期以来,江苏省泰兴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坚决守住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加快构建绿色发展新优势。
  在虹桥镇三桥村,人们支起大帐篷、荡起摇橹船,举办的春游季活动,吸引了不少游客“打卡”。“真没想到,我们这些一身鱼腥味的渔民有朝一日也能吃上‘旅游饭’。”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三桥村村民黄耀荣感叹道。

  三桥村是一座典型的小渔村。这些年,该村在答好长江大保护时代答卷,又走好乡村振兴之路的实践中,悄然实现了美丽蜕变。

  “洗脚上岸”多元就业致富,渔民展新颜
“来来来,上我这只船,我以前天天开船出江捕鱼,包你坐得稳当。”黄耀明兴冲冲地招呼游客坐船。不远处,他的老婆陈秀娣,正带领村里的“六位一体”管护队,维护着帐篷露营地的环境。
  58岁的黄耀明,在江里摸爬滚打了半辈子,一家子都靠捕鱼为生。如今,老夫妻俩和女儿女婿都在村里、园区找到了工作,全家的年收入40多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三桥村有95%以上的村民从事着捕鱼、养鱼、卖鱼以及渔具售卖等与渔业相关的行当。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的深入推进,以及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的实施,三桥村的渔民们陆续告别江岸。

  “有技能的就近安排,没技能的培训上岗,村‘两委’千方百计帮渔民们拓宽就业门路。”三桥村党总支书记夏俊介绍,一方面,成立劳务输出公司,对渔民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培训,先后推动近百名渔民成长为产业工人;另一方面,组建三桥物业公司,对剩余劳动力进行统一管理、统筹使用,落实各类公益性岗位80多个。
  这些年,曾经在江边搞鱼塘养殖的陈廷生自“退渔还湿”后,过得忙碌而充实。他如今身兼数职,不仅看护着村里的排涝站,而且当上了镇上的河道清理员。这两年跟水打交道,他发现水质更好、鱼儿更多了。
  “青山绿水”释放多重红利,渔村焕新貌

  4月初,数千尾小龙虾苗,悄悄地爬进了外地能人陆友才承包的200亩高效农田里。“我在村里承包了近千亩农田,其中有200亩用来实施‘稻田+’示范养殖。”陆友才告诉记者,三桥村环境好、水质好,养出的龙虾干净且口感好,很受欢迎。
  紧靠长江,三桥村境内水网密布,仅庄河就有58条。该村先后投入500多万元整治和疏通河道、水渠,修建智能一体化泵站、机耕路道,做优村庄环境。今年52岁的乡贤能人赵维荣,在上海从事服装加工35年,手下员工有60多人。惊叹于家乡优美的生态水环境,他果断投资50万元,办起了集休闲垂钓、渔业文化展示于一体的体验中心,开春后每天吸引上百名城里人来“打卡”,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8万元。

  该村还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生态农业,打造万亩高效农业示范区,种植全程可追溯的“碳基”绿色有机大米,推广稻虾共生等“稻田+”立体化套养项目。同时,打造毛家圩生态景观区,建设村史馆,挖掘“渔文化”,推进农旅深度融合。

  堤外,江风习习、沙鸥点点;堤内,杨柳依依,圩上居、圩下田。江堤内外无限好风光交相辉映,令无数游客驻足停留。“每天,我家都要接待好几波游客。”去年,三桥村毛家圩村民孙铁龙就将自家老宅改成了民宿,每年能有4万元的进账。
  随着旅游的兴起,一些闲在家里的老人重拾小时候的手艺,编起了芦苇扫把、苇帘、簸箕等。有些村民则根据季节到江边采马兰头、粽叶,在自家门口售卖。“这些手工艺品和土特产都很受游客欢迎。”78岁的夏国宝乐呵呵地说。去年,三桥村集体经营性收入98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3.5万元,村民们尝到了绿色发展的甜头,表示今年的干劲更加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