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有言:“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近年来,泰兴市在做大财政“蛋糕”的同时,从群众最需要、最直接、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实施了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惠民工程和民生项目。 翻开财政账本,2016年至今用于民生领域的财政资金近300亿元;累计投入资金45亿元,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待遇,确保泰兴市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8%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续缴费率达95%以上;持续完善财政资金保障机制,累计投入12亿元,突出对特困群体的托底保障,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680元/人·月……从这些数字折射出这样一种变化:泰兴市正在建立以民生为导向的财政政策体系,围绕解决民生问题来确定财政投入方向,不断加大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社会保障以及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 坚持控支出、优结构,满足民生幸福新期待 “我们现在是赶上好日子了,几万块钱的医疗费,自己只要掏千把块,对我们农村居民来说,可省了不少,特别是现在还可以先看病后付费,免去了我们的后顾之忧。”日前,在市三院,记者遇到了正在办理出院手续的河失镇居民李爱群,虽然住院大半个月,但结账时的花销让他有点惊讶。面对“惊喜”,他直呼意想不到。 李爱群的惊讶源于从去年起泰兴市提高的医疗救助标准:特困供养人员、孤儿符合医保政策范围内的个人自付费用仍为全额救助,建档立卡困难人员纳入救助范围,救助比例为70%,仅此一项,市财政增加支出3000万元。 坚持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着力支持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让全体人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和公共财政的阳光,成为近年来我市财政工作的最大亮点。今年以来,泰兴市坚持“公共财政就是民生财政”的发展思想,盯紧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把财力更多向民生领域倾斜。全面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推动就业创业服务由“广覆盖”向“高质量”转型。围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累计投入2.39亿元,全面落实生均公用经费、各教育阶段学生资助、高考奖励、教师奖励性补贴等政策。投入2.65亿元,大力支持北片区和黄桥新城学校建设;投入1.76亿元,支持学校改扩建和维修改造等,不断提升教育优质均衡化发展水平,确保“两个只增不减”的要求落到实处。围绕“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和“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至每人每月165元,惠及22.3万人,实现“九连调”。落实基础养老金动态调整机制,增发高龄人员养老待遇补贴,惠及16.8万人。实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累计发放价格补贴和临时补贴4200万元。投入4.07亿元,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580元。投入8.86亿元,支持人民医院医疗大楼和中医院、妇幼保健院项目建设。投入4180万元,支持卫生医疗机构设备购置和乡镇卫生院提档升级,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坚持抓重点、补短板,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 全面深化财税改革,创新财政体制机制,是管好“钱袋”惠民生的关键举措。在中央、省市财政改革顶层设计框架下,市财政局围绕财政体制、财税政策、财政管理进行一系列改革创新,在做大“蛋糕”的同时,更加注重分好、分匀“蛋糕”,把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走出了一条现代财政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 今年,泰兴市不仅加强资金和项目对接,切实避免“资金等项目”的现象,而且聚焦向环境污染宣战九大攻坚行动,进一步充实生态公益基金盘子,大力支持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和城乡综合环境整治工程,助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支持农村活水工程建设,大力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推动加快构建“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乡村水环境,促进“生态河道”长管、“活水工程”常清。同时,完善财政资金保障机制,突出对特困群体的托底保障,支持以产业扶贫带动经济薄弱村增收致富,确保特定对象不受疫情等影响而因困致贫、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确保全市范围内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实现。全市245个经济薄弱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达18万元以上,可支配收入均达35万元以上,“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达标。 由惠民生到促增长,由保基本到促改革,泰兴市财政努力从“民愿民盼”中寻求民生共享的最大公约数,最大限度地释放改革红利,以超八成的财政支出积极打造幸福泰兴,编织起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网,把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落实到千家万户,书写了一份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