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来看,江上有情况!"10 月 29 日中午 11 点 20 分,泰兴市长江禁捕综合执法基地内,随着技防视频监控员一声喊,周国华等 5 名护鱼员迅速整理装备,蓄势待发。 像周国华这样的护鱼员,执法队还有 10 人,这些护渔队员年龄都在 50 岁以上,在江上漂泊半辈子,这片江就是他们的家,情况也最熟悉。哪个时间段是偷捕的高发期,哪些 " 小记号 " 说明水下有渔网,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长江禁捕:" 捕鱼人 " 成了 " 护鱼员 " 52 岁的周国华三代都在长江打鱼为生,随着政府启动长江禁捕退捕,周国华在去年底交出了自己的渔船和网具上了岸。今年 8 月 1 日起,周国华有了新身份——泰兴市长江禁捕护鱼员。 泰兴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渔政执法中队中队长徐晔说,目前 11 名护鱼员被分为两组,每天由一名渔政执法人员带班,3 天一趟对班倒,24 小时不间断轮流巡江,今年 8 月护鱼队成立以来,就协助执法人员查获了长江非法捕捞行为 9 起。 泰兴拥有 24.2 公里长江岸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渔民们居无定所,四处漂泊,泰兴成立了第一捕捞公司,实现渔民集中陆上定居,统一管理。2004 年,因征地需要,渔民们拆迁搬到了泰兴滨江镇印桥小区集中安置。 虽然搬进了新房,可像周国华这样的渔民一年到头有三分之二的日子仍然生活在船上,捕鱼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方式,船就是家。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长江渔业发展进入黄金期。周国华的船虽越变越大,可其中的艰辛只有自己知道。" 捕鱼的辛苦是那种说不出来的苦。" 周国华说,当地有句老话," 撑船、打铁、磨豆腐 " 是最苦的三个行当,捕鱼经常是夜里出发,天亮前才能回来。由于长时间在船里窝着,渔民的腰椎、颈椎都有毛病。" 已经是第三代渔民的他暗暗下了决心,自己的孩子一定要上岸。" 周国华儿子后来进了物流公司。原本他的计划是,哪天自己干不动了,就把船卖了。如今,政府禁捕退捕的政策让他的计划得以提前实施。 根据政策,周国华的捕捞权证件和渔船、网具由政府统一收回、买断,获得补偿款 10 多万元,政府还为他和妻子办理了失地农民保险,60 岁之后就能拿到退休工资,而且,政府还对夫妻俩发放了两年的转产期生活补助,每人每月 680 元。现在当护鱼员,每年还能有 5 万多元的收入。" 现在一年收入加起来比我原来捕鱼都多。" 周国华兴奋地告诉记者。
渔民上岸:保护长江是为了子孙后代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长江生态环境恶化,珍稀特有物种资源全面衰退也是促使渔民们下决心上岸的关键因素。 64 岁的周五益拥有刀鱼、螃蟹专项捕捞许可证。据他回忆,80 年代," 长江三鲜 " 鲥鱼、河豚和刀鱼都能捕到。" 那时候一网能捕到上百斤刀鱼。" 不过,对于他和其他渔民来说,近些年在长江上已很难有这样的 " 好运 " 了。" 鲥鱼早就看不到了,河豚前些年也是凭运气才能捕捞到,刀鱼产量也越来越低。" 有关数据也佐证着长江渔业资源持续衰退。1992 年泰兴渔民捕捞总产量达 33 吨,到了 2012 年,这一数字下降为 21.27 吨,10 年间,捕捞总量下降了近 12 吨。有的地区甚至陷入 " 资源越捕越少,生态越捕越差,渔民越捕越穷 " 的恶性循环。 长江渔业资源的恶化,这些渔民是亲历者。眼看着长江里的鱼越来越少,受长江馈赠的渔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再这样下去子孙后代吃什么? " 当年捕鱼是为了生计,现在护鱼保护长江则是为了子孙后代。" 周国华说。 泰兴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戴兴生告诉记者,老渔民们都和长江有着一份别样的情感,一听说政府禁捕退捕都很支持。" 这些人年龄都在 50 以上,随着长江禁捕,他们或许将成为最后一批长江渔民了。"
154 名渔民实现就业、保障百分百 像周国华、周五益这样的上岸渔民,泰兴共有 154 人,按照 " 退得出、禁得住、管得好 " 的要求,政府不仅要确保渔民全部上岸,还要切实保障他们的权益,做好长江禁捕退捕的 " 后半篇文章 "。 除了一次性买断渔船、网具,泰兴还给予每名渔民两年期的转产期生活补助,此外,所有渔民全部购买了失地农民保险,这样一到 60 岁就能拿到退休金。泰兴还通过岗位推荐、精准培训、帮扶上岗,帮助退捕渔民实现稳定就近转产就业。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截至 2019 年年底,泰兴已全面完成长江泰兴段渔民退捕工作,84 艘长江持证渔船和 57 艘辅助船依规全部拆解,154 名专业渔民平稳退捕,并安排就业,实现了就业、保障百分百。
68 岁的吕利民是这组护鱼队员中年龄最大的。采访最后,他悄悄告诉记者,自己的孙女今年在泰兴中学上高二,明年就高考了,成绩还不错。 " 他们都羡慕我,以前我们不少渔民是斗大的字都不识一个,现在我们家就快有第一个大学生了,后辈们也算是真正上岸了。" 吕利民的神情很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