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泰兴网欢迎您!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聚焦泰兴 > 正文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难忘那些岁月的泰州人民……

2020-10-22 浏览次数: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泰州地区人民克服经济恢复时期的种种困难,掀起大规模的抗美援朝运动。
  掀起声援热潮
  成立抗美援朝分会。1950年11月7日,泰州专区抗美援朝分会正式成立,各县(市)相继建立抗美援朝分会,通过举办冬学、春学、夜校、党校、读报组、宣传站、业余剧团、图片展览等,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爱国热情。


  兴化县委组织宣传员、讲演员3211名、剧团文娱组256个,举行大小控诉会3996次。泰兴克仁乡民间艺人以本乡干部群众被顽军惨杀为例,用哭“七七”调子边哭边唱,引发在场200多人失声痛哭,激起群众对美国侵略者的强烈憎恨。
  开展游行签名活动。1950年9月,靖江县委组织和平签名活动,提出“一个签名,就是一份力量,就是一颗投向侵略者的炸弹”的口号,至10月共有16万人签名。其他县(市)也广泛开展和平签名活动,泰县有50万人签名,兴化有45万人签名。
  1951年5月1日,泰兴举行有46万人参加的声势浩大的抗美援朝、反对武装日本、保卫世界和平的示威大游行,同时开展拥护世界和平理事会宣言签名活动,全县64万人签名。
组织志愿军归国代表团、慰问志愿军代表团到各地作巡回报告。1951年4月,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先后在泰州、泰县等地作报告。7月,赴朝慰问团在泰州、泰兴、靖江、兴化等县城及季家市、姜堰、溱潼等乡镇作报告。1952年2月,归国代表团在泰州作报告多场,在广播电台作广播讲演,并举办朝鲜前线图片展览。
  掀起参军热潮
  1950年12月,中央军委发布征兵通知,泰州各地掀起踊跃参军热潮,父送子,妻送夫、妹送兄、兄弟争参军的动人场面处处可见。
  12月9日,泰兴中学在东操场召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参军动员大会,初三学生洪善同登上主席台,咬破手指,用鲜血写下“决心”二字,报名参加泰兴军事干部学校。在他的带动下,全校有590人当场报名,远超上级下达的招收42名学生的指标。


             1951年5月15日,泰兴各届人民欢送青年参军大会现场
  12月12日,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泰州支会成立,随即开展抗美援朝运动周活动。一周期间,泰州市就有150多名青年工人、学生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1年4月14日,靖江县委《参军快报》关于太和区百名青年报名参军的通讯报道
  1951年,靖江有412名青年参军;泰兴有3792名青年报名参军,其中27名学生进入军政干校学习,1600多名青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兴化2867名青年分两批参军入伍;姜堰1个月内有1万多名青年报名参军,1907名青年被批准入伍。


              1951年1月7日泰县姜堰各界人民欢送参加军校的青年工人学生
  1953年春,正值土改结束不久,翻身青年农民带着保家卫国的心愿报名参军。泰兴环溪镇民兵中队长田连喜报名时心情非常激动,说“保家卫国当兵,是光宗耀祖的事情”,登记时将大名改为田光耀,感染了在场青年争先恐后报名。
  掀起公约热潮
  1951年2月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开展抗美援朝爱国运动的指示》,泰州地区各级积极开展订立爱国公约活动。6月1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军属的“六一号召”,中共泰州地委迅即作出全党动手、全民动员,深入贯彻“三大号召”的决定,把泰州人民的抗美援朝运动,从原来的宣传教育为主推到提倡奉献精神、为抗美援朝出力的新阶段。


  1951年7月10日,苏北行政公署文教处、中国教育工会苏北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深入开展抗美援朝爱国运动的通知(泰州市档案馆藏)
  各地广泛开展订立结合自身实际支援抗美援朝的爱国公约活动。靖江全县85%以上农户、95%以上工商业者、企事业单位签订了爱国公约。泰兴把制定爱国增产捐献计划作为公约中心内容,组织全县12203名工会会员在爱国公约上签名。工人、店员提出增加销售、增加捐献,大力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保证军需、民用物资的供应;农民提出:“多薅一趟草,多种几分地,保证增产捐献计划完成”;广大教师学生紧密结合实际采取多种办法为抗美援朝捐款捐物,城西小学教师每人捐出1天工资,黄桥初中学生为了捐款,有的晚上去刮癞宝浆(蟾酥)卖钱,有的利用星期天去打工推小车赚钱;城镇居民和宗教界人士也积极响应号召,紧密结合各自实际,贯彻爱国公约,落实增产捐献计划。

  1951年9月20日《泰州市推行爱国公约检查报告》(泰州市档案馆藏)
  掀起捐献热潮
  6月14日,中共泰州地委召开县(市)委书记会议,明确提出捐献“泰州专区空军中队”飞机9架,高射炮1门,大炮1门的任务。


  1951年7月5日,中共泰州地委发出《关于捐献武器及志愿军伤病员慰劳费的通知》(泰州市档案馆藏)
  县(市)委书记会议以后,各地先后召开了区委书记会议、人民代表会议和社会各界抗美援朝代表会议,广泛宣传发动,掀起了一个工人技改降本增产搞捐献,农民拓展副业精耕细作搞捐献,其他行业义演义卖义工搞捐献的群众性自愿捐献运动。兴化县水丰区王连山主动捐献三只金戒指。
  6月5日,泰县姜堰小学向全国小朋友发起捐献“中国儿童号”飞机倡议,6月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播送。接着,《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苏北日报》等各大报纸都在显著位置刊登倡议书,在全国产生很大的影响。


                 1951年6月姜堰小学教师宣读倡议书
  1951年,泰兴各界人士向中国人民志愿军写慰问信3000余封,献慰问品3000余件,寄慰问金3万余元人民币,捐献购买飞机大炮款21.51万元。
  兴化人民捐献款物合计15.15万元,先后两次委托赴朝鲜慰问团给志愿军战士带去慰问袋2万余只,慰问信2万余封,慰问中朝战士物品7758件。1951年6月,兴化农民代表刘长山、鲍玉才参加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团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
  靖江好多群众忍饥挨饿,提出“宁愿倾家荡产,也要支援朝鲜前线”。
各地还积极捐献财物支援朝鲜难民,兴化安丰镇捐献救济粮1万公斤,竹泓镇捐赠华中币502万元。
  掀起优待热潮
  抗美援朝运动开始后,泰州人民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拥军优属活动,各地通过政府拨款、拨粮,发动社会捐助,组织群众拥优,安排就业等办法,切实帮助解决烈军属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对农村无劳力和劳力不足的烈军属,区别情况落实固定代耕制、固定包耕制、包干制、包养制、工票制和临时喊工制等制度,并通过订立合同,落实优抚责任制。
  对城市困难烈军属,主要通过财政拨款,社会捐助等办法,帮助解决子女上学、生病求医、修建住房等困难。
  对立功战士,组织敲锣打鼓到家中报喜。


  1951年7月25日,泰州专署发布通知,全市文化娱乐场所对志愿军伤病员给予观览优待(泰州市档案馆藏)
  泰州还接受了一批前来治疗休养的志愿军伤病员。“八一”前后,泰县组织慰问团前往溱潼荣军学校、白马庙疗养院慰问志愿军伤病员。
  泰兴仅1951年春,就调拨大米12.5 万公斤,解决困难优抚对象714户3899人。
  泰县成立优抚委员会,把拥军优属列入爱国公约,提出“翻身报恩”口号,坚持“先军属,后自己”,成立代工代耕组3440个,代耕田41724亩,逐户慰问烈军属,切实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困难。
兴化1951年在全县普遍推行固定代耕代种制度,帮助“四属”代耕代种计11162户、51535亩。

  优抚活动的深入开展不但调动了烈军属的生产积极性,而且直接鼓舞了前方战士的士气,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即使相隔万水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