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银杏,俗称白果、公孙树,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果可食用、叶可入药、木可成材、根可雕琢,全身是宝,利用价值极高。泰兴市宣堡镇自古就有种植银杏的传统,定植银杏树35万多株,其中百年以上的古银杏树达到万余株,常年银杏果产量达到1万吨,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强,被誉为“中国银杏第一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银杏果价格一路飙升至每公斤80元,宣堡上万人从事银杏果的售卖、加工,这里兴建起全国最大的银杏交易市场。进入本世纪,银杏果价逐渐低迷,该镇给这棵“老摇钱树”换了个摇法,在银杏森林生态游、银杏林下经济以及银杏果叶深加工等方面动起了脑筋,谋求银杏产业的深度融合,焕发这一富民产业新活力。 “老摇钱树”摇出致富新门道 十月,银杏黄了。 本该进入银杏果最繁忙的收购季,全国最大的银杏交易市场——宣堡银杏交易市场内却很冷清。57岁的银杏经纪人肖学华,正在自家门店内不慌不忙捣鼓着一台机器,切割加工银杏砧板。已经从事银杏果收购18年的肖学华,很多年前就在交易市场租下了三间门市,靠着买卖全国银杏果,他养活了一家老小,还在宣堡镇上买下了两间店面房。 “银杏交易市场刚建的十年,我们确实挣了不少钱,旺季可以收购几百吨,仅收购价就达到每斤15元至20元,那时候每年至少可以净赚10多万元。”谈及当年的“辉煌”,肖学华眼里闪起了光,他告诉记者,那个时候,交易市场“一铺难求”,经纪人有100多名,每到10月,一车车载满银杏果的车辆会将市场门口堵得水泄不通。 与多年前的“盛景”相比,眼下的交易市场显得有些萧条。偌大的市场,不少铺子卷帘门紧闭,鲜有车辆进出。“现在每斤价格跌至1元甚至几毛,连打白果的人工费都不够,很少有人愿意再做这档子买卖。”肖学华说。 而今,交易市场100多名经纪人只剩下10多人,肖学华是其中之一。之所以坚持,肖学华说,在银杏买卖这行摸爬了大半辈子,不懂别的生意经。现在除了帮两广一带的老客户和泰兴城区几家酒店定点收购一些品质好的银杏果外,他开始加工、兜售银杏砧板,在儿女的帮助下,开起了网店,线上线下同时销售,每年可以增收四五万元,正好填补银杏果收购拉下的收入缺口。 古色古香的门楼、幽静典雅的茶室、遮天蔽日的树冠……今年,宣堡镇银杏村70多岁的村民沈雨林投入几十万元,依托自家老屋及其周边优美的银杏风景,建起了“杏林茶苑”。与肖学华一样,虽然银杏果不值钱了,但对于一路伴随自己成长的银杏树,沈雨林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上世纪80年代,靠着银杏树结的果,我成了万元户,是村里率先富起来的一批人。现在果子卖不了多少钱,但是银杏树浑身是宝,独特的银杏风景,不仅可以美化庭院,还能吸引不少游客,开个茶吧、搞个民宿又是一个挣钱门道。”沈雨林说。 从2007年开始,宣堡依托丰厚的银杏林木资源,在全镇域规划建设古银杏森林公园,采取多元化投入机制,开发休闲观光林业,兴办农家乐、林家乐、森林氧吧等生态旅游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春季嫩枝照绿,入夏浓荫遮日,秋天金果累累,寒冬银枝傲天。”风格迥异、四季如画的银杏森林风景,每年都会吸引游客30万人次。 从卖果子到卖风景、卖生态,“老摇钱树”摇出了致富新门道。随着古银杏森林公园声名远播,最受益的要数坐落于公园核心区的银杏村。这些年,该村依托丰富的银杏林木资源,先后成立了以银杏林下养殖为主的银友家禽专业合作社、以银杏果销售为主的银友银杏销售合作社、以土地合作为主的银友农地股份合作社,建成400平米的银杏网络自营店,带动本村及周边村1009户农民就业,人均纯收入增加1000元以上。 与此同时,该村还深挖银杏文化,将蕴藏的银杏仙子传说,以及宋元时期古井遗迹、清代盐场大吏曹德卿塔、清代武进士墓、复兴古庵等等历史人文古迹一一挖掘、修缮。今年8月,刚刚入选省特色田园乡村的银杏村,一下子吸引了三家投资企业的目光,计划投资1.2亿元,建设田园客厅综合体,打造康养民宿改造和度假式休闲空间等等。 院企合作推进银杏深加工 从去年开始,以银杏产业融合为主题,泰兴市委、市政府推动宣堡联合新街镇、根思乡等一起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其中,以银杏为主题的产业园设在宣堡镇郭寨村,一期占地185亩,着力围绕银杏资源,构建银杏育苗、观光、深加工和产品研发展示体验,以及银杏主题度假等为一体的产业融合发展链。 “银杏产业的萎靡,主要是缺少市场需求。”泰兴市农村农业局副局长栾炳群认为,创建国家级园区,以更广阔的视野、更高的标准来审视银杏产业问题,有利于更好地调整产业方向,适应市场需求,对整个地区的银杏产业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宣堡镇党委书记张鹏飞表示,推进银杏产业融合发展,是创新和富民的叠加融合。示范园还在筹建当中,当务之急,要保护果农利益。现在,市场供需失衡、出现价格大跌,政府应发挥宏观(下转02版) 欣慰的是,这些年,为防止“果贱伤农”,宣堡乃至泰兴市下了不少功夫。今年以来,泰兴市委、市政府连续三次在宣堡召开专题会议,商讨保护银杏果农利益对策,出台了“兜底收购”、“上门清洗”等一揽子政策。宣堡镇对于从事银杏技术创新的企业则给予大力扶持,比如,在银杏果仁去皮、纯粉制作等方面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珍杏堂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落户宣堡后,就获得了厂房租金优惠、融资助力等多方位支持,本月企业正式投产,订单排至年底,今年可以消化当地白果600多吨。 “银杏深加工,技术突破很关键。珍杏堂前期技术研发用了4年之久,累计投入了2000多万元。”珍杏堂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东红希望政府在银杏深加工方面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探索制定各种优惠措施,扶持各种社会主体投资发展银杏产业,不断提升深加工产品层次。同时重视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与科研院所、院校的合作,围绕银杏果、花、叶、外种皮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 第十届泰兴银杏节开办在即,宣堡镇分管农村农业的副镇长周鑑认为,银杏是泰兴的特色产业,银杏节上要充分以银杏为媒,弘扬银杏文化,强化银杏产业招商,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和资本聚焦银杏产业融合发展。 “振兴银杏产业不仅是一个地区的事,更是要拿到全国层面来考量。”曾在宣堡镇挂职三年的泰兴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李群说,这些年,泰州、泰兴为此做了不少的努力,但还需要争取更多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