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泰兴网欢迎您!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聚焦泰兴 > 正文

身边的榜样丨李光才:扎根乡村 扶贫扶智一辈子

2020-08-12 浏览次数:

  “又瘦了、黑了,李老为了咱们村真是吃了苦。”每次见到李光才,村民们都会心疼地念叨着。李光才,江苏泰兴分界镇野庙村人,今年78岁。从教35年,先后担任原泰兴县长生乡小学校长和成人中心学校校长,在国家设立第一个教师节的1985年9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并享受省劳模待遇。2001年退休后,他就倾心于野庙村的发展,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振兴家乡的情怀。

  扶贫工作的“拓荒人”

  要致富,先铺路。上世纪九十年代,野庙村土石路多,坑坑洼洼,高低不平。特别是下雨天,烂泥陷没到小腿,难以行走,村民们叫苦不迭。由于交通不便,也直接影响了发展。看到这种情况,李光才的心里非常着急。能不能把村里的土路铺成水泥路呢?李老利用早晚的时间跑遍了村里的每条道路,初步估算出全村主要的人行道路有1万多米,如果都铺上水泥路,大约需要80多万元。他主动向村里捐了4万元钱,又动员儿子捐出5万元。可当时野庙村集体经济底子薄,要修水泥路,资金来源主要靠捐助,村干部们感到有点力不从心。李老经过再三思考,准备找那些事业有成的在外学生帮忙。当时他患有高血压、高血糖,左腿骨折过,走路很不方便,可为了村里能早日把路修起来,他主动要求和村干部一起跑了十几个城市,马不停蹄找能人,登门拜访求资助。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半年时间,就筹集到资金80多万元,顺利解决了修建道路的资金问题,共铺设了13000多米长的水泥路,村里90%的砂石路变成了水泥路,为村庄快速发展建起了康庄大道。“多亏了李老,别的村要花5年才能做成。我们花了两年不到的时间!”村委会主任马银美回忆起当时造路的情景,仍然赞叹不已。

  服务群众的“贴心人”

  作为一名扶贫志愿者,李光才一直致力于服务乡亲、服务群众,把村里的孤寡老人当作自己的亲人。村里有位80多岁的单身老人叫张同才,身边时常无人照顾。一次走访,李光才发现照明线路断了,立即找来村里的电工,自己掏钱为这位老人买了用电器材,交上电费,让老人正常用上了电。

  村里六十多岁的吴长久夫妇,两人都患有重病。在吴长久的妻子住院治疗期间,李老给他们一万多元。没多久,吴长久的妻子去世了。这时候,李老想到他家的经济更窘迫,又主动送去6000元,帮助他料理好妻子的后事。吴长久成为孤寡老人后,老人又积极为他找镇村干部,帮助他申请获得了低保。每逢过年过节,还主动上门送鱼、送肉、送年货,并送给他500元钱,让吴长久能过上一个幸福的节日。

 

  扶贫扶志的“引路人”

  作为一名从教育战线上退下来的老同志,李光才明白“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道理,他时刻关注村里学子的求学情况,看到村里哪家孩子上学有困难,都会伸出援手。

  村里的李志军同学,父亲去世早,靠年老体弱的母亲种田维持生活。2012年8月,李志军同学收到了扬州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当时他既高兴又忧愁。母亲打算让他早点学一门手艺,李志军恳求母亲说:“就是讨饭,我也要上大学。”李志军的母亲急得走投无路。李老听说这件事后,就来到了李志军家里,拿出5000元交给李志军的母亲说:“孩子能上大学是好事,绝不能耽误了孩子的前途,将来这个家还得靠孩子。以后孩子每学期上学的费用,都由我来负担,你就放心让孩子去上学吧。”

  李光才看到村里在农村留守儿童多,没有好的学习环境时,他在家里为他们办了一个补习班,免费把村里的留守儿童和贫困户的子女召集到家里,给他们讲故事,教他们学文化。逢到下雨天,没人来接孩子们回家,他就叫老伴做好饭,留孩子们在家里吃饭。有时家长没空来接孩子,他会把孩子们一个个安全送回家。孩子越来越多,村里专门安排了两间空房子,办起了校外辅导站。随后,李老发动本村的“五老”筹集资金,依靠社会的捐助,很快筹得15.2万元,建起了电子阅览室和图书室,添置了办公桌椅、黑板、学生桌凳等设备,藏书2000多册。村里的十多名“五老”人员在老人的影响下,也主动来到辅导站,义务辅导孩子们,让40多名留守儿童和贫困户的孩子离开学校后,有了新的学习娱乐场所。自2017年来已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校外教育工作“优秀辅导站”。

  “退休后,虽然做了一些事,但距离党和社会的要求,对照贫困户的需求,还有差距。今后,还要继续为乡村办实事、为村民做好事,为贫困户解难事。”李光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