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10日当代著名作家陆文夫因病逝世,享年77岁。江苏文坛一片惋惜之声。陆文夫这个曾带着我从 《小巷深处》,走到《临街的窗》,继而成为 《美食家》,尽管经历了 “三起两落”,却把苏州小巷中小人物的乐观和精致推向大千世界的人走了。 3年前那江南迟来的梅雨,飘飘洒洒,淅淅沥沥,仿佛也在哭泣:陆文夫走了!他随雨而去,告别了姑苏小巷,告别了东吴大地,只是留下了他的作品。他握着苏州的那只手,松开了……幽长的苏州小巷,细雨绵绵,一如这个古城的性格——含蓄、深邃、蕴藉,也一如陆文夫笔下的苏州寻常生活。 虽然第一次听说陆文夫的名字,还是在我上初一时的1981年9月的一天,从课堂上语文老师的口中得知;虽然在时至4年后的1985年秋天,我在喜获学校高中组国庆征文一等奖后,在家中经济拮据的窘境下,我迫不及待地奔到新华书店,捏着老师发的5元钱奖金,买了一本他撰写的 《小巷人物志》小说集,但直至1988年,我到苏州市商业学校读书后,才初步对他的作品和人物有所了解。 这年10月,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的文学社,后经老师介绍,又参加了由苏州职业大学的诗人代航老师和苏州市第三监狱的诗人凌剑组织的青春文学沙龙。这个由苏州当地的文学爱好者组成的群众团体,既有教授、文学社的社长,电台文艺部、苏州团讯的编辑,还有一线工人。12月17日,现在是苏州作协副主席的范小青专门给我们开了次讲座,主题是讲文学创作,活动中几次提到陆文夫的小巷人物和苏州风情。从那后,作为他的忠实读者,我几乎阅读了他的面世的全部小说、散文、创作谈,甚至还包括他以前写的通讯报道。捧读之后,与眼中看到、身边接触的苏州相比,感到格外亲切。他那抒情优美的、哲理和幽默并存的叙述笔调。在他的叙述下,让我迅速地走进历史,走进小巷人物的心灵,走进吴文化的宝藏。读着他的作品,总觉得他和我靠得很近很近。 陆文夫虽说也是我们泰兴老乡,但他的文学成就却是由姑苏小巷崛起,是一位从东吴大地成长起来的卓越作家。他历尽了人间的甜酸苦辣,经过执著探求,为文学奋斗终身才领悟到人生真谛。虽说他始终生活在民间,但他是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身份和目光来观察不断进行思考。对于历史悠长、永不间断的吴文化来说,他是一位热爱者、传播者、保存者、表现者,是一位真正的东吴赤子。 陆文夫的小说多半取材于苏州市民生活,笔下的人物也多是贩夫走卒、善男信女,三姑六婆、游人吃客,审美风格清隽秀逸,含蓄幽深,颇似苏州的 “盆景”——小而精致。这种小说,用他生前说过的一句话来讲, “小说小说,就是在小处说说。”看似 “盆景”,实际却在这所谓的 “盆景”中演绎了许多历史的沧桑,人性的喟叹,包容了整个大千世界,活灵活现地描绘了当代苏州的人物风情,从而被人称为 “陆苏州”。著名作家艾煊在谈到他时,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 “世界这么大,他只写苏州……陆文夫是苏州的,苏州也是陆文夫的,陆文夫是文学上的 ‘陆苏州’。” 范小青说: “苏州只是他观察世界的窗口,只是他通向更广大境界的出发地。在苏州韵味的背后,始终有一个宏阔的历史的大背景存在。前景是吴越美食,是市井小巷,但因为深厚历史背景的存在,使得他的作品有一种独特的穿透力,在他作品轻松幽默的背后,有一种 ‘重’的力量。陆文夫写出了吴文化的骨。” 陆文夫自己曾经说过,他写 《小巷人物志》,目的只想营建一处小说艺术的 “苏州园林”。 “一篇作品不管怎样,看了以后总要叫人奋起,想做一点有益于人类的事情。”众所周知,苏州园林不似长城那样气势雄伟,不似泰山那样巍峨峭拔,不似古都西安那样庄严肃穆,也不似杭州西湖那样风光旖旎,然而,其中的亭台楼阁,假山池沼,花木竹石,经过了精心的配置和巧妙的安排,却也另有一番雅趣。陆文夫小说的确就像 “苏州园林”一样细微中见宏奇,自然中见工巧,朴实中见典雅,幽静中看蕴含。它有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美。尽管如此,他却谦称, “苏州是一首永远也写不完的诗”。 当年的我也早从苏州毕业回到了家乡。但每每闲暇时,只要打开他的小说集,我仿佛又回到了栀子花飘香、青石板铺就幽幽的小巷,更对昔日的老师和同学分外想念,使我与陆文夫在精神世界里走得更近。 虽然陆文夫离开我们3年多了,但这3年多来,每当行走在绵绵的细雨中,我就觉得陆文夫并没有走远,他的身影依然是那么清晰,面容依然是那么亲切,他笔下的姑苏小巷依然是那么熟悉,他行走的东吴大地是那么滋润,他还在默默地关注着我心中念念不忘的苏州。 怀念陆文夫,怀念他那好看的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