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木村位于江苏省泰州市泰兴近郊的黄桥老区,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但在改革开放初期,桑木村工业为零、三产也为零,这儿的村民仍习惯于守在田园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据当地村民讲,越穷越见鬼,村里头穷出一片叫骂声,穷得人心涣散。 1983年,30岁的芦玲芳出任桑木村党支部书记。可当翻开村里的财务帐本时,芦玲芳心里一惊:小小桑木村帐面亏空竟达8万多元。她一咬牙,动员丈夫出去借了5000元钱,办起了五金弹簧厂。厂子小,一共才5个人,芦玲芳便一边抓村务管理,一边跑业务。在她和大家的努力下,厂子日益红火,1987年开始,每年为集体创利4万元左右。她前面踩一脚,乡亲们后面跟一脚,大家纷纷学着干,个个争着上项目,各种作坊式的小企业诞生了。大约一、两年的光景,村里的大多数乡亲就已告别了穷日子。 初战告捷。芦玲芳没有陶醉,而是步履坚实地向更高的目标攀登。她让乡亲们瞄着城里人的餐桌种田,赶着初升的太阳进城,瞅着落山的太阳下田,发展适销对路的种植、养殖项目,农业结构搞活了。她引导乡亲们抱团闯市场,干劳务,搞贩运,组建打井队,什么赚钱干什么,哪里能赚钱就在哪里干,沉默的桑木人在城角落里弄出了声响。 创业富民的道路并不平坦。最让芦玲芳牵挂的,是许多有劳力无门路、缺资金缺项目缺技术的贫困户。1996年,芦玲芳在时任市委书记黄龙生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农户为基础,以小组为单位,以资金为纽带,以联户担保为手段,创建了全市第一家“扶贫合作社”,帮助52家贫困户开发了致富项目。 新世纪钟声刚刚敲响,芦玲芳带领乡亲们踏上了富裕型小康的征程。她高擎社会主义制度的大旗,创办了“奔小康合作社”,帮助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庭申请贷款,上大一点、好一点的项目。建社第一年,就扶持186个农户开发了种植、养殖、运输、商业、五金、服装、皮革加工、制井打井等15大类200多个项目,桑木村从此有了群体化、多元化的三产运作“链条”。桑木村三组的高明华、宋明珠夫妇,没有手艺,靠种田维持生计和两个小孩的上学费用,日子过得紧巴巴。1996年3月,芦玲芳帮贷了6000元钱,教他们发豆芽。发豆芽的关键是掌握好室内温度和湿度,芦玲芳陪宋明珠一起去邻村的专业户家学习技术。豆芽长出来后,又帮他们研究销路。正式启动后,夫妇两人平均每年能赚2万多元钱,不久便盖上了楼房。到1999年,原桑木村的三产总值达到700多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专业户村”。 芦玲芳虽然不太精通计算机,但她对致富信息的消化功能却不亚于计算机。2000年底,一名泰国商人想在泰兴市搞装饰材料加工,委托桑木村能人梅跃物色厂址。芦玲芳得知后,多次登门争取。客商进村考察时,提出村里道路太差,运输不便。芦玲芳带头捐资1万元,并发动村组干部和能人捐资修路。很快,一条长1800米、宽6米的水泥路铺起来了,13间闲置厂房腾出来了,建厂需要的18亩地也调出来了。2001年3月,该厂正式落户桑木村。到2003年底,该公司已经三次增资扩容拓产,投入达到2500万元,年加工收入达到6500万元,利税800万元,吸纳本地农民工250人,年工资总收入在250万元左右。2005年初,公司又新上了星盆系列、实体面材两大系列8条现代化的流水线,年产值达2.5亿元。在美雅特的带动下,先后有10多家外地企业落户。现在,全村工业产值已高达3.5亿元。 23年来,芦玲芳就这样充实而坚定地一路走来。论人品,论才干,芦玲芳升迁的机会有过多次。当年的老县长推荐她到市农科所工作,她没去;组织上让她担任乡妇女干部,推荐她进乡镇班子,她还是没去。她说:“我真舍不得离开桑木村啊!” 村民们说,凭芦玲芳的能力,要是自己单干早该有百万家产了。可在芦玲芳看来,桑木村是生她养她的地方,反哺桑梓是她的职责所系,在地位和金钱面前,她情愿做一个永远的“傻子”。她说,“看看村里的变化,比出国旅游还要快活。瞧瞧老人们过得精神,孩子们过得快乐,想想我一个妇女能挑起一个村的担子,心里就觉得舒坦!” 2005年10月24日是芦玲芳终身难忘的日。时任省委书记的李源潮在与泰州市县乡村四级干部座谈时,先后3次点到她的名字。李源潮亲切地说,芦玲芳干了22年的村支书,吃了不少苦。能把一个贫困村、落后村变成当地有名的先进村、文明村,作为一个女同志很不简单啊! 付出终有回报。1979年,芦玲芳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1980年,她被评为江苏省三八红旗手,2004年,她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 泰州市勤政廉政好干部,2006年,她又当选为泰州市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在新的历史时刻,她正引领乡亲们向社会主义新农村昂首阔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