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常国梁 特约记者 张建荣 通讯员 刘卫民 丁海容)何益先是泰兴市姚王镇桑木村小塘一组的村民,原先想在老宅基地上翻建三间楼房,但在提交建房申请报告时被告知:老庄台将被撤并,建房必须到村里统一规划的集中居住点。老人愉快地服从了村里的决定。 昨天,刚刚搬入新居不久的老何,指着小区满眼的绿化、配套的健身娱乐场所和家中一应俱全的厨卫设施,显得特别高兴:“这和城里的社区有什么两样,住在这里舒适、舒心!” “建设新农村,规划须先行。”泰兴市规划局党委书记、副局长周桂玉介绍,和桑木村一样,目前泰兴365个行政村实现了镇村布局规划全覆盖。根据规划,全市将撤并农村老庄台2900个,建设集中居住点845个,平均每个居住点800人以上,配套相应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实施到位后,不仅大大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而且可净增耕地9.2万亩。 “长期以来,多数村庄布局基本上是沿路、河、渠、沟等一字摆开,没有规划,房子是东一幢西一幢,道路弯弯曲曲,杂乱无章。一方面造成土地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另一方面导致政府无法集中财力搞基础设施建设。路面不平、污水乱排、电线乱拉、管道乱铺等现象普遍存在,反过来又制约了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周桂玉说,在镇村布局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注重把小城镇建设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镇文明向农村辐射。集中居住区布点耕作半径控制在2公里以内,注重统筹协调集中居住点与区域内产业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的关系,避免农民建房反复拆迁,造成浪费。 “对于有历史文化遗存和特色明显的村庄点,规划给予保留。”周桂玉介绍,像国家级古银杏森林群落公园所在的宣堡镇张河村,中共江浙区独立支部旧址横垛镇刁家网村等村庄点,尽量保持原貌,不撤并,不搞大拆大建。 “在规划集中居住点外,农户扩建、改建、翻建、新建房屋一律不批。截至目前,已有3700多户农民向规划居住点集中。”周桂玉透露,该市已投入4.2亿元用于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其中市财政专项扶持1200多万元,整合市以上有关项目资金3亿多元。“规划居住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越来越完善,并适度超前,对农民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