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版的《清明上河图》大到亭台楼阁、小到花草鸟雀,远到汴京郊外、近及走卒摊贩,一瓦一砖、一草一木,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让观赏者无不啧啧称奇。
本报讯(记者 熊珠琴 通讯员 孙纪刚 焦磊华 实习生 周苏滢)近日,由泰兴市民间雕刻艺人陈余俊主持雕刻的红木浮雕壁画《清明上河图》完工。整幅作品由14块红木木版组成,长11米,宽2.2米,气势宏大,工艺精美,在雕刻界和收藏界极为罕见。
陈余俊原先在常州华晨工艺品厂雕刻车间担任主任。1998年,由他主持雕刻的红木浮雕壁画《古运河揽胜图》得到了常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魏华邦的高度评价,并被收藏在常州航道管理处。 另外,他创作的红木浮雕壁画《锦绣中华》等作品,都被收藏爱好者收藏。凡是由他雕刻的真人大小的寿星和各类工艺品也都被抢购一空。
《清明上河图》原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要想将其在长11米,宽2.2米的红木上雕出非常困难。陈余俊介绍,为了方便雕刻,他花了一个多月时间绘制成现在的雕刻蓝本,并组织他70岁的父亲和其他3名师兄弟,花了六个多月的时间,通过打底版、镂空、刮磨、雕刻、上光等十几道工序才完成。 “红木与普通木质不同,它材质密,纹理有顺、有逆,所以雕刻起来特别费劲。有时为了琢磨怎么用刻刀把原画的细节生动地表现出来,我做梦都是在雕刻。”有一次,陈余俊梦里喊妻子帮他换把刻刀。这件事被周围的邻居笑了好长时间。 陈余俊说,从早上6点到夜晚11点,大家马不停蹄地加班加点,中午,在地上铺上席子,顶多眯上半个小时,大家又会起来干活。“我们5个人用坏了10多把刻刀。”陈余俊的父亲今年70岁了,为了完成作品,他几乎没有一天睡过安稳觉。 人物、树木、建筑、水流……红木浮雕壁画《清明上河图》以极其繁复的笔法、精妙的细节和庞大的画面勾画出北宋年间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陈余俊说,雕刻中最困难的,要数人物刻画。 据统计,《清明上河图》上涉及人物形态各异:有市井小贩,有追逐儿童,还有游湖的贵人,形形色色人物有1000多人,要把每个人物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把各色人物的形态雕刻到位,光雕刻用具就用了近百种。记者在陈余俊家中看到,浮雕壁画上出现的每一个人物都姿态各异,无论是人的衣服、五官甚至发髻,都细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红木版的《清明上河图》大到亭台楼阁、小到花草鸟雀,远到汴京郊外、近及走卒摊贩,一瓦一砖、一草一木,形神毕备,纤毫俱现,极富情趣,让观赏者无不啧啧称奇。 “我希望奥运会期间,能把这幅作品带到大城市去展览。我要让老外见识我们中国的雕刻艺术。”陈余俊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