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泰兴网欢迎您!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聚焦泰兴 > 正文

郑肇经中国水利学之父

2008-07-07 来源:泰州日报 浏览次数:
    郑肇经简历

   郑肇经 (1894-1989)字权伯、号泉白,江苏泰兴人。华东水利学院教授,著名水利专家,是我国第一批留德生。

    192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工学士学位。1924年毕业于德国萨克森工业大学水利、市政工程研究院,获德国国试工程师学位。

    1924年至1928年为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中央大学第一任水工教授、校教授会负责人。

    1929年至1938年任上海工务局、港务局长、总工程师。全国经济委员会水利处总工程师、水利处长、水利司长等职。

    1934年至1949年任中央水工试验所总工程师、所长,并聘为水利部顾问。

    1949年7月任同济大学工学院教授、代院长,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专门委员等。

    1952年参与筹建华东水利学院河川系、农水系并任教至1989年。主要贡献:

    他是我国现代水利教育先驱,是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最早的水工教授,以后又在7所大学任教,有60余年教学生涯,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水利技术人才。他长期筹建主持全国水利科研机构工作。

    1930年筹建中央水利实验处,并于1934年建成 (今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前身),对我国水利科研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还创设了 “水文研究所”,该所于新中国成立后迁往北京,改组为水利部水文局。

    他首办仪器工厂,开创了我国水工、土工、水文、光学仪器制造业。他组织了泾洛工程局,修渠工务所,兴建了多处现代水利工程。

    他还是水利史的最早学者,1935年首先组织 “水利文献编纂委员会”,这个研究机构一直延续到今天。由于他在水利事业的功绩,曾获大禹奖章,一级宝光水利奖章。

主要著述:
    《中国水利史》、 《渠工学》、 《水文学》和 《农田水利学》等。

郑肇经中国水利学之父

    郑肇经是辛亥革命以后对我国近代水利事业发展作出过开创性贡献的杰出人物之一。他既是我国第一个现代水利科学试验研究机构——中央水工试验所 (后改称“中央水利实验处”)的创始人和长期领导者,又是我国第一所现代水利高等学府河海工科大学的首席水工教授和我国第一所综合大学 (中央大学)水利系的创立者;他是国际知名的水利、市政工程专家和中国水利史研究的先驱,曾先后担任上海市工务局、青岛港务局和全国最高水利行政机关——全国经济委员会水利处 (后改为水利司)的主要领导职务,主持上海市政建设和全国的水利建设及管理事业多年。

    全国政协副主席、原水利部部长钱正英称郑肇经先生为 “我国近代水利事业的元老”。著名水利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灌溉研究所所长粟崇嵩教授认为: “中国近代水利之兴起,历经张謇之倡议,李仪祉之论说,落实到郑肇经之付之实行和收实效,历时三十多年才完成这一历史使命,郑肇经受命于国难期间,尤为难能。”

少年立志献身水利事业

    郑肇经系泰兴县 (今泰兴市)人。祖籍河南荥阳,北宋时迁至浙江兰溪,祖先以医为业,清道光年间至泰兴落户。
    郑肇经从小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4岁时在祖父、养父督促下诵读诗书,6岁入私塾就读,11岁入泰兴高等小学读书,与丁西林、周壬庆等同班。清宣统元年(1909),郑肇经离开泰兴至通州 (今南通市),考入张謇创办的通海五属中学为插班生,直到毕业。

    就学期间,他崇尚民主政治,曾与同学丁西林等5人一起剪辫明志。民国元年(1912),他考入南京法政大学预科,毕业后改考德国人办的上海同济大学医工学堂工科,先入德文科学习4年。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对德宣战,郑肇经曾与同济大学学生一起去北京请愿,要求将同济大学改为中国自办。民国六年(1917),郑肇经从德文科毕业,升入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科,并于民国十年 (1921)毕业,获工学士学位。

    郑肇经的少年时代正值清朝末年,朝廷的腐败加之列强入侵,天灾人祸连年不断,特别是黄河久已失修,疏于管理,经常决口泛滥,使苏北里下河地区年年闹水灾,老百姓被迫逃荒,饿殍遍野。年轻的郑肇经目睹这一惨况,立志苦学,献身于祖国水利事业。

    1921年夏,他毕业于同济大学,并以最优异成绩被选送至德国萨克森 (Saxony)工业大学 (现为德累斯顿 (Dresden)大学)研究院留学。

    此时,现代水工模型试验技术的创始人赫·恩格司 (HubertEngels)教授亲自提名郑肇经为他的研究生,使其成为这位世界水工界学术泰斗的第一位中国弟子。

大力培养水利教育人才

    1924年,郑肇经从萨克森工业大学研究院毕业,他报国心切的他随即回国。

    归国后,他受聘担任张謇创办的我国第一所水利高等学府河海工科大学教授,从事培养水利技术人才的工作。他先是担任首席水工教授,后又兼任教授会负责人。

    他在教学中首先将当时最先进的水利技术引入中国,在校内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水力实验河槽,向学生传授水工实验技术。由于他在河海授课最多,教学任务十分繁忙,1925年夏天不慎跌伤,未及时就医,造成腿部严重感染,被迫作了截肢手术,术后坐在椅子上授课。

    当时我国大学全盘采用欧美教学方法,教材大都采用欧美原版,而郑肇经既注意介绍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也重视总结我国古代丰富的治水经验,并将其编入教材。他曾先后编写 《河工学》、 《渠工学》、《海港工程学》、 《水文学》、 《农田水利学》等教材,其中 《河工学》一书于193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它是我国治河工程学方面第一部有广泛影响的大学教科书,从首版到新中国成立,先后印行了9次。

    自从1927年河海工科大学并人中央大学工学院之后,国内大学都没有单独设置水利系,水利人才的培养不受重视,使民国时期的水利事业陷入了一缺经费、二缺人才的困境。为解决这一问题,郑肇经不畏艰难,多方筹划,于1936年提出由水利处拨款委托中央大学训练水利人才的计划,从而使1915年由张謇、李仪祉等开创的水利高等教育事业绝而复续,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培养高级水利人才的惟一基地。1938年至1949年,中央大学水利系共培养了高级水利人才数百人,这批人后来大多成为新中国水利建设事业的技术骨干和领导干部。

脚踏实地主持水利建设事业

    1927年北伐军进入南京后,郑肇经不再担任专职教授,去上海担任上海特别市工务局技正 (主任工程师)、工程科长(1926年起郑就应当时淞沪总办丁文江之聘,兼任此两职),后又担任工务局代局长和市中心建设委员会委员,为上海市的市政建设和长远规划踏踏实实地工作。

    1929年,国民政府收回青岛治权,设立特别市,并向上海借调港工专家。上海市长推荐他担任青岛特别市政府参事,专任青岛港务局局长兼总工程师。他去青岛工作了一年左右,拟就青岛 《港务规划》,启用青岛特别市港务局印信,开始办理港务工程,首先是开辟航道标志。

    1931年夏秋之交,江淮发生特大洪水。8月28日,里运河东堤决口27处,苏北10个县被淹,死亡七八万人。江苏著名爱国人士韩国钧为了发动各方人士协力救灾,亲自到上海诚邀郑肇经回乡主持运河堵口复堤工作。

    郑肇经是泰兴人,看到家乡生灵涂炭,自然义不容辞,慨然兼任江北运河工程善后委员会委员、主任工程师,负责运河堵口复堤善后工程,并亲自到来圣庵、党军楼、里铺等困难河段现场指导施工。至1932年5月,堵口工成,他告别家乡父老,仍回上海。韩国钧写信致谢曰: “此次堵口勉成,皆兄之功也。”韩并欲寄重酬,但被郑肇经婉辞。

    1933年,继前年江淮大水之后,江汉和黄河又发大洪水,黄河在贯台、冯楼等地决口50多处,全国震惊。全国经济委员会水利处处长茅以升于1933年亲自到上海,力邀郑肇经到南京,任全国经济委员会简任技正 (总工程师)、水利处副处长(1935年起任处长),主持处务,主管全国水利行政、工程建设和科学研究事业。

勇于开拓水利研究事业

    郑肇经不仅是一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实干家,而且也是一位富有开拓精神的创业者。

    上世纪20年代他在河海工大任教期间,就在校内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水力实验河槽。1933年他就任 “全国经济委员会”水利处副处长之后,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特聘他担任工学院兼职教授,他与罗协商,在中央大学内办起北极阁水工实验室,这是国内最早建成的水工模型试验室。自该时起,他领导了水工模型与原建筑物相似律的研究,得出模型比率,绘制出各种曲线,成为我国水工模型试验的发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中央水工试验所”西迁重庆,他亦随之入川。到重庆后,他克服多方面困难,在磐溪创办水工试验室,又在石门创办水文研究站和水工试验室,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继续进行为抗战服务的水工、水文科技研究。

    1940年,他在重庆上清寺创建了水工仪器制造实验工厂,领导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水工测量仪器——旋杯式流速仪。为了面向大后方水利建设,郑肇经先后领导开展了整理西南水道,发展西南、西北诸省农田水利的试验研究,并管理全国水工和土工试验、水文测验、水道和航空测量、整理水利文献、制造水工仪器等事项。

    1943年起,水利实验处在统筹西南各省水文测验中,增补金沙江、嘉陵江、乌江、沅江、赤水河等流域的水文站,统辖西北、西南、中南、华中、华北和台湾等17省的水文总站18个,以及水文站196个、水位站255个,使国家有了一个统一领导的水文测验站网。

    1948年,国民政府指令中央水利实验处把技术人员连同仪器设备、图书资料迁往广州,他深明大义,在地下党和职工的支持下,断然拒绝搬迁,将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全部封存,妥为保管,自己 “辞职”去上海治病,从而为新中国保存了一支优秀的水利科技队伍和大批良好的水利科研设备,这些设备在当时是 “远东一流水平”。河海大学在郑肇经逝世后的悼词中说: “历史永远铭刻着他的这一功绩。”

重视中国水利史研究

    郑肇经一贯注重我国古代水利科学技术的光辉成就。早在20世纪20年代,他就大声疾呼要总结我国千百年来的治黄经验,并在自己编写的 《河工学》一书中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古代的治河技术。

    他主持全国经济委员会水利处及中央水利实验处以后,更加重视我国古代水利文献的搜集整理和水利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工作,曾先后整理出版了多种水利古籍,并主持编写了 《再续行水金鉴》、 《中国水利图书提要》、 《中国河工辞源》、 《中国水道地形图索引》等水利史研究史料。

    1939年,他的专著 《中国水利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中国水利史研究的开创之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因此引起了国内外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学者、专家的注意。世界著名的中国科技史权威、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及日本的中国水利史专家,都曾引用这本书的研究成果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李约瑟博士在他的巨著 《中国科学技术史》 (《ScienceandCivilizationinChi-na》)中说:如果没有郑肇经的 《河工学》、《中国水利史》作指导,要想写就 《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的水利史那一部分内容是不可能的。

    郑肇经研究中国水利史的目的,完全是为了水利建设。1934年他创办现代化的中央水工试验所时,研究中国水利史的指导思想十分明确,他所选择的研究方向和课题也都是与我国现代水利建设事业密切相关的。除了黄河史的研究之外,他还长期从事淮河和苏北水利史的研究,其目的就是为了给治淮这一伟大事业提供历史资料和经验教训。

    郑肇经早年长期在沪、宁两地工作,对江浙特别是太湖流域的情况十分熟悉,且始终十分关心这个地区的水利建设。当他看到太湖流域因苏、浙、沪三地对水的管理各自为政,枯水时湖水轮换缓慢、洪水时又泄水不畅时,特在1979年 《中国水利》上发表了 《太湖出水路线的商榷》,提出太湖洪水的出路问题及整治方案,但一直未被重视。直至1992年太湖大洪水,人们才觉察其观点的现实意义。1980年,他又发表了 《探讨上海经济区水利战略的几个问题》,为该地区经济腾飞所必需的水利建设方略提供了既具有历史意义又富有现实价值的研究成果。

    郑肇经在开拓中国水利史研究事业中的突出贡献和丰硕成果,已成为水利史研究事业的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他本人也因此受到国际国内科技史界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