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姚翔)“兴趣加责任感,坚持了3年,总算把泰兴的民俗风情收集整理,编辑出来了。”吕耕樵说。 吕耕樵今年64岁,曾长期在泰兴农村从事教育工作,由于工作地点的变动,他对泰兴方言俗语渐渐产生了兴趣。2001年退休后,他用两年时间广泛搜集,于2003年出版了《泰兴方言俗语拾零》。 “我觉得,方言俗语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搜集整理方言,挖掘其丰厚的文化内涵,让良风美俗传承下去,也是教书育人者的责任。”吕耕樵在谈到他为何专注于泰兴民俗风情时这样说。 这本书虽然只有22万字,但吕耕樵为收集资料写的日记、笔记和手稿有上百万字。为了写“说鸽子”,吕耕樵经常一大早就骑自行车下乡,看到哪家嫁娶或是上梁盖房便停下来,等着匠人们“说鸽子”,一一记下。终究年龄大了,他有时记不完整,等匠人说完得了喜钱后,还要走上前去,请他们再复述一遍。记录完整了,他才如获至宝地回家。 “棒头人儿戏”,又称泰兴木偶戏,大约在200年前由安徽传入泰兴。吕耕樵多次拜访剧团,先看戏,再和演员们聊天,从中了解、记录有关剧目中涉及到的泰兴民俗风情的内容。 吕耕樵白天在外走访,晚上整理,常忙到凌晨两三点钟。他的儿子吕晓文看到父亲很辛苦,主动承担了书稿的资料整理和电脑录入,还撰写了书中一小部分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