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歌舞
舞蹈界有这样一则佚闻:一位外省的舞蹈家问江苏同行,江苏民间歌舞的最大特色是什么?江苏同行的回答是:“两个字———欢快。江苏自古是鱼米之乡,生活富足安定,民间歌舞极少用于讨饭糊口,多属于自娱自乐性质,功利色彩很淡。”对方反问道:“难道你们就没有卖艺求生的草台班子吗?”答曰:“有,但不是主流。每逢乡间有婚丧嫁娶,草台班子也会应邀参加,但成员并不以此谋生,他们平时都有自己的行当,通常情况下,演出所得都会用于添置行头和壮大班子的实力。” 不必去考证上述结论的权威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江苏的多数民间歌舞,都洋溢着轻松喜庆的色彩。泰兴花鼓也不例外。 泰兴向来物产丰饶,且兼具水陆交通之便。生产劳作之余,人们把看乡土节目作为最好的消遣。于是,民间小戏和民间歌舞便有了滋生沃土、生存空间和发展条件。泰兴花鼓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发展、成熟的。 欢快、热烈的泰兴花鼓,最初以红灯作为主要道具,红灯内插上点燃的蜡烛,既可照明,又增添色彩,白天固然能演,夜晚亦可照常演出。正因为它可以“日以继夜”地表演,故又名“夜火灯”。泰兴花鼓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目前可追溯四代传承。 泰兴花鼓起源之初,民间艺人往往以一家、几家或同村一伙人自行组合,春节期间沿门挨户演出,平时多在街头、村头、庙会、集场作广场表演,如逢豪门大户喜庆堂会,则在室内表演。历经几代艺人演绎传承,泰兴花鼓于150余年前始成为成熟的民间舞蹈。 严格地说,泰兴花鼓是舞蹈,但是在泰兴乡间,它被老百姓看作是不折不扣的歌舞。因为它既可单独表演舞蹈,亦可边跳边唱。无论是舞蹈本身,还是曲调、唱词,均有完整、圆熟的结构,风格独特,自成一体,极具地方特色。 泰兴花鼓通常由6人表演,俗称“六人花鼓”,在艺人不足数或人数偏多的情况下,亦可由2人、4人、8人、12人表演,但数“六人花鼓”最为完美。无论由几人表演,均为男女各半。 泰兴花鼓曲调共有三个,一为[花鼓调],二为[跨金索],三为[倒花篮],整个曲调具有浓郁的苏北民间小调风味。音乐节奏明快、跳跃,呈现为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曲一[花鼓调]作开场曲,曲调热烈流畅,伴以演员轻快的舞步和逗趣的动作,总能带给人以轻松欢娱的享受。曲二[跨金索],乐曲在情绪上带上了一定的抒情成分,无形中使曲一和曲二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对比效果。曲三[倒花篮],乐曲速度突然加快,旋律高昂,随着跳跃难度及动作幅度的加大,使整个舞蹈推向高潮。 泰兴花鼓舞蹈以红灯、莲湘、竹板、镗锣等为道具,动作有“喜鹊登梅”、“玉兔拜月”、“雪花盖顶”、“游龙戏珠”、“金猴爬杆”、“螳臂挡车”、“枯树盘根”等,尤其舞步“颠三步”,脚颤步颠,腰扭膝屈,很有舞韵,表现了苏北人民淳朴善良、乐观开朗的个性品格。 泰兴花鼓的唱词,用泰兴方言演唱,语言朴实,通俗易懂。开场时先向观众打个招呼,如[花鼓调]。接下去,就演唱一些祝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或夸赞古人的内容。男欢女笑,边唱边跳,祝愿人寿年丰。歌词并不固定,艺人们在演出中为避免单调重复,可信口编出一些歌词填进曲中,或者唱一些幽默俏皮的歌谣,活跃气氛,愉悦观众。比如民谣《媒人媒人你请坐》,就广受欢迎,不少孩童都能背诵。其唱词是: 媒人媒人你请坐,你家姑娘不成货。叫你姑娘去扫地,拿起笤帚舞把戏;叫你姑娘去关门,抄起门闩乱打人;叫你姑娘去挑水,耍起扁担像舞鬼;叫你姑娘去摘葱,蹲在田里骂公公;叫你姑娘去择菜,躲在门外笑老太;叫你姑娘去洗锅,蹲在水边摸田螺;叫你姑娘去烧火,火叉尖上炸白果……
这样的唱词,不仅逗人发笑,而且独具地方特色———“火叉尖上炸白果”,这不是在银杏之乡,还能是什么地方?
民艺奇葩
说泰兴花鼓是民间艺术的奇葩,一点也不为过。泰兴花鼓的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它的舞步和动作上。 泰兴花鼓的舞步和动作,幅度大且灵活、风趣。其动作特征是:晃头、挺脖,扭腰、摆胯,膝屈、脚颤,腕活、手灵。舞步有“颠三步”、“喜鹊登梅步”、“玉兔拜月步”、“四方步”和“小跑步”等。其中“颠三步”和“喜鹊登梅步”极为独特,是其他民族民间舞蹈中所没有的。 “颠三步”的特点是舞步幅度大且灵活,优美而又有趣,其要领口诀是:“三步一颠,腰扭脚颠,眼神互顾,前后呼应。”“喜鹊登梅步”的特点是前后跳跃,灵活异常,尤如喜鹊在梅枝上跳来跳去那样,其要领口诀是:“喜鹊登梅步法巧,要求半蹲直起腰,两脚前后隔半步,脚尖外侧着地跑,左脚前踏身前倾,右脚后蹬晃脖瞧,上身随着脚步移,平稳之中显活跃。” 在舞蹈动作中,打莲湘有“古树盘根”、“太公钓鱼”、“雪花盖顶”等,托红灯有“游龙戏珠”等,打竹板有“螳臂挡车”等。其中打莲湘的动作尤为优美且少见。就拿“古树盘根”来说,打莲湘的女演员紧紧围绕着托红灯的男演员,在短短的五拍之中,由低到高,自左到右,一气呵成,完成用莲湘的两端去击地、击脚、击手、击肩等一连串的十个动作,且与托红灯的男演员互换位置,同时又完成了180度的自我转身。整套动作好似一根青滕紧紧缠绕着一棵参天大树。又如“太公钓鱼”,女演员右手持莲湘中端与肩平,朝托红灯的男演员面对而立,脚踩“喜鹊登梅步”,前踏时用莲湘的前端敲击托红灯男演员的左肩,后踏时用莲湘的后端敲击自己的右肩,当莲湘敲击完男演员刚刚抬起的刹那间,莲湘活像一根钓竿一样。又如“雪花盖顶”,女演员手持莲湘中端过头,脚踩“玉兔拜月步”,让莲湘的两端轮流敲击自己的左右肩,此时莲湘舞成一团花,盖住的头脸,尤如雪花盖顶…… 泰兴文化馆的有关工作人员自上世纪50年代即多次深入原泰兴县广陵区秦家楼一带,挖掘、收集泰兴花鼓的历史资料。在实地采访中,他们向当时幸存的老艺人(年龄大多在七十以上)一步一趋地学习,一招一式地记录,并对泰兴花鼓进行了加工整理。该舞蹈先后于1958年、1959年、1961年参加地区、省、全国的业余文艺汇演,1977年又在省专业歌舞调演中获奖。由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创作并在全国获奖的《丰收舞》即根据泰兴花鼓中“颠三步”构思而成。苏州市在全国获奖、在舞蹈界知名度很高的舞蹈《担鲜藕》,也是根据泰兴花鼓中的“颠三步”和“喜鹊登梅步”演变而成的,可见泰兴花鼓这一民间舞蹈的艺术价值之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