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讯 江苏泰兴蒋华镇,有一个村子叫新市村。84岁的志愿军老英雄刘绍安就住在这个村子里。最近,他成了“全国十大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因为他56年前在上甘岭阵地上对战友张志久许下的一个诺言。
9月6日,我们来到新市村,老人用依旧浓重的山东方言颤抖着说:“为了这一句话,我用了一辈子。” 一句诺言刘绍安缓缓的语调,带着记者走进了老人亲身经历过的那段炮火纷飞的岁月: 1951年5月,上甘岭战役。那时他是侦察排排长,张志久是副排长。那天晚上,上级交给排里的任务是秘密插进丁子山红安里侦察情况。 晚上,张志久翻来覆去睡不着。刘绍安碰碰他的肩膀问他:“想什么呢?” “倒不是怕打仗、怕死,就是放心不下自己的父母!” “俺山东老家也有老母,说实在的,谁不挂牵呢!” 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刘绍安出了个好主意:“我和你来个约定,如果一方在战斗中牺牲了,一方活了下来,活着的就负责抚养对方的父母。”当下,两人找来铅笔和饼干包装纸,各自写下了家庭地址,装进弹壳里,郑重其事地交给对方,藏进内衣口袋。 战斗打响了,为了炸掉敌人的一个暗堡,一个个战友倒下了,张志久抢过刘绍安手上的爆破筒向敌人冲了过去。 在离暗堡不远处,七颗子弹射向张志久,他再也没有爬起来。 战友牺牲后,为了不让张家伤心,刘绍安决定暂时瞒着张志久的家人,每月以“张志久”的名义给他家里寄钱,开始履行做儿子的责任。 就这样两年过去了,直到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议签订后,政府开始为志愿军烈士家属发放抚恤金。当时的泰兴县政府给张志久家里送来150元抚恤金。张家母亲顿时发愣了:“儿子没有死,他还每月往家里寄钱、写信呢!” 莫非烈士名单搞错了?县政府发函到部队核实。部队领导问刘绍安钱是谁寄的,这时他才一五一十地道出了实情。 两个女人张家母亲知道事情的真相后,一方面为失去儿子而痛心,一方面又为刘绍安的行为而感动。便托人写了一封信给刘绍安,表达张家人的感激之情:“你也有家,也要赡养老母,我们不能再拖累你了。” 刘绍安急了,在给张家的回信中说:“我如果不帮助你们,你们一家靠什么生活?再说,在战壕里我已承诺过志久了,我就是你们的儿子!” 刘绍安仍一如既往地按月给张家寄钱。 半年后的一天,刘绍安接到张家母亲写来的一封信:“儿呀,咱家里穷,你的恩情无以为报,如果还没有谈对象,我把女儿桂芳许配给你。” 面对这出乎意料的“提亲”,刘绍安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原来,刘绍安的母亲已在山东给他物色了一个对象。母亲在信中告诉他,姑娘名叫杨凤英,不但心善,而且勤快,娘身体有病时常去照料她。一向孝顺的刘绍安听到娘的介绍也就同意了这门婚事。现在又冒出个张桂芳,这可怎么办? 一边是对父母有奉养之恩的善良姑娘,一边是有生死约定的战友的妹妹,刘绍安对记者说:“两个女人,手心手背呀,相比而言,虽然凤英比桂芳要条件出色一点,但我还是咬咬牙劝了我母亲:我若是在老家成了家,与张志久家远隔千里,怎么可能履行照顾他父母的责任呢?你把家里所有的家产都给凤英作嫁妆,再找个好人家吧。”最终,山东的凤英理解了刘绍安。 不久,刘绍安正式将未婚妻张桂芳的情况向部队作了汇报,并填了家属入朝志愿书。获得批准后,张桂芳怀揣着一双她亲手给刘绍安纳的布鞋,经过5天5夜的旅途颠簸,来到朝鲜。 两个家庭“我这一辈子是在‘滚烫的油锅’里煎熬着过日子的,一是战友之间生与死煎熬,二是在两个女人之间选择的煎熬,还有一个就是在两个家庭之间选择的煎熬。”刘绍安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眼角潮湿地对记者说。 1963年,刘绍安从部队转业,一直干练爽快的山东汉子却在山东的家和泰兴的家之间整整矛盾了三天三夜。根据当时的政策,转业到外省是不允许的,刘绍安便整天跟着部队首长屁股后面“磨”,情真意切的刘绍安最终感动了部队领导,部队破例批准了他转业到泰兴。 转业到泰兴后,刘绍安被安排到县商业局当人事股长。不久,他又主动提出到当时条件最艰苦的泰兴县永安洲乡当供销社主任。从回乡的第一天起,他就和妻子张桂芳义不容辞地撑起了这个苦难的家。 1964年,张志久母亲患食道癌晚期,为了照顾老人,刘绍安每天都要蹬上自行车,从30多公里外的供销社赶回家,整整一年,酷暑寒冬,也未中断。那年冬天,老人病危,想吃点黄瓜。天寒地冻的,哪有黄瓜呢!为了不让老人失望,刘绍安赶到县城,寻遍了大街小巷,没有;他又转乘汽车去扬州,还是没买到黄瓜。咋办?刘绍安就买了几根酱莴苣,回家用水泡了泡,再抹上糖给老人吃。老人问:“儿呀,怎么不像黄瓜?”“娘,天冷,黄瓜冻了,你就吃一点吧!” 老人临终前,吃力地拉着他的手,颤动着嘴唇说:“比亲儿子还亲啊,你为张家受够了苦,我们全家对不住你呀!”刘绍安禁不住双眼湿润了,他对老人说:“娘,我是代志久尽一份孝心的,他活着的话,一定比我做得更好。” 一生无悔“你后悔过吗?”我们问刘绍安。 “后悔啥?他为了国家,命都不要了,骨灰都没有带回来。最起码我是活着回来的啊,我把这个家撑起来,他在九泉之下会安心的。我信守了当初的诺言,问心无愧,问心无悔。”他说。 “老人家,听说以你为原型的电视《生死诺言》就要公映了,光荣啊!”记者笑着说。 老人很淡定:“有啥光荣的?有人还笑我傻呢。但我觉得我这一辈子值!”通讯员 戴仁泉 张建荣 吴振国 记者 张继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