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讯 [记者感言]泰兴江边上有句俗话,叫做“要想发,江边上刮”。每年开春的时候,泰兴沿江农民喜欢到江滩上挖野菜,最贵的时候能卖到10多元一公斤。还有小螃蜞的大螯好、包粽子的芦苇叶,或者是野生蒿草扎制的笤帚,都让城里人倍感亲切却又陌生。沿江农民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商机,带来的自然就是丰厚收入。 泰兴沿江的农民还信奉这样一句话,“八派命不怕死来做”。江边这些行当,虽然都很不起眼,但是没有一样是轻松的,沿江农民却忙得有声有色。
泰兴境内,有一座总长10多公里、平均宽度600多米、离江岸只有200多米的江心洲,与江岸之间形成的小夹江水流平稳,资源丰富,成为大自然馈赠给泰兴人独有的聚宝盆,勤劳聪慧的泰兴人变着法子从水里“捞金”。 小螃蜞一年挣来400万 6月9日下午,泰兴市七圩镇的经纪人唐春英夫妇又和往常一样,开着一辆电动三轮车来到蒋华镇紧靠长江的三桥港江堤上,收购当地农民刚刚捕获的螃蜞。 唐春英与丈夫一起,麻利地把成袋成袋的螃蜞倒在一只塑料大盆里,分拣、过秤,忙得不亦乐乎。她介绍说,每年从正月初六开始收购螃蜞,一直要收到腊月底,正常每天都要收购2吨半左右。从七圩到天桥,捉螃蜞的农民有三四十个,在三桥港口,收入最多的人一年“进账”20多万。 螃蜞,类似于螃蟹,螯足无毛,对江港堤防有破坏作用。但是,它的两只大螯可食用,躯体可做家畜饲料,也可以提炼蟹壳素,每市斤螃蜞收购价都在2元左右,以唐春英夫妇所言,“平均每天可收购5000多斤”,一年就为泰兴沿江农民带来400万左右的收入。正在整理地笼网准备到江心洲上捕捉螃蜞的三桥农民毛家富说,去年最能干的一天挣两三百块钱呢。 小竹箬一季也挣三四千 这些天,在江堤上穿梭忙碌的,除了捉螃蜞、收螃蜞的农民,还有不少收购芦苇叶的经纪人。十里长堤平添了几分热闹。 肥嫩的芦苇叶称做竹箬,是包粽子的上好材料。最近几年,经常有外地人前来购买竹箬,并贩运到常州、无锡、浙江嘉兴等地去销售,于是,就催生了竹箬收购经纪人。蒋华镇三桥村农民黄宗武说,他们一个村民小组正常有七八个人在江滩上打竹箬,每天能打到百十斤,就能卖80多块钱。 野蒿草笤帚,富了半个村 夏收夏种刚刚结束,蒋华镇毛家圩的部分群众就搬出了积存的蒿草芯,忙着扎制笤帚。而扎笤帚的苗子,是泰兴沿江农民去年从江心洲上采来,晒干以后放在家里的,每到农闲的时候,就拿出来扎笤帚,一天能做五六十把,手脚快的能扎百多把。 整个毛家圩,近80户人家,就有三四十户、百十个人常年采这个蒿草扎笤帚,最多的一户一年能弄到万把块钱。 根据回忆,毛家圩群众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意识到了这种野蒿草的经济价值。每年只要忙上三四个月,毛家圩人就会增加10多万块钱的收入。现在的笤帚,也有专门的人来收购,卖到江南,卖到周边的乡镇。笤帚一般每把3.5元到4.5元,市场上很好销。(本报记者赵晓勇 本报通讯员孙焦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