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孙纪刚 焦磊华 李龙海)泰兴境内有23公里的长江岸线,沿江农民除了在江中打渔,还在沿岸一带挖野菜、捉螃蜞、采竹箬,搞江滩养殖,变着法子从水里“捞金”。 小螃蜞一年挣400万 6月10日下午,泰兴市七圩镇经纪人唐春英夫妇又和往常一样,开着电动三轮车来到紧靠长江的三桥港江堤上,收购当地农民刚刚捕获的螃蜞。唐春英说,从七圩夹江到天星桥,捉螃蜞的农民有三四十个,正常每天都要收购2000公斤。 螃蜞也称“蟛蚑”,类似于螃蟹,属甲壳纲,螯足无毛。它的两只大螯可食用,躯体可作为家畜饲料,也可以提炼蟹壳素。 据经纪人介绍,他们一般贩运到江阴、常州等苏南地区,螃蜞大螯在当地是一道名菜的原料。每公斤螃蜞收购价在4元左右,一年为泰兴沿江农民带来400万左右的收入。 正在整理地笼网,准备到江心洲上捕捉螃蜞的蒋华镇三桥农民毛家富说:“弄得好一天可捉50多公斤,一天挣200多元。” 打竹箬一季挣三四千 泰兴沿江群众喜欢把肥嫩的芦苇叶称做竹箬,是包粽子的好材料。每到端午节,当地群众总要采摘竹箬分送给亲朋好友包粽子。最近几年,经常有外地人前来购买竹箬,并贩运到常州、无锡、浙江嘉兴等地销售,于是就催生了竹箬收购经纪人,也吸引了更多的群众到江边采摘竹箬。 蒋华镇三桥村农民黄宗武介绍,每年从4月份开始,最迟到端午节之后的个把星期,是打竹箬的最佳时期。一般年份能打三四十天,挣三四千块钱。 “今年从3月底就开始打了,打的时间最长。我们一个村民小组有近10个人在江滩上打竹箬,每天能打到50多公斤,卖上七、八十块钱。” 野蒿草扎笤帚富了半个毛家圩 夏收夏种刚刚结束,蒋华镇三桥村毛家圩的群众就搬出积存的蒿草芯,忙着扎制笤帚。扎笤帚的苗子是从江心洲上采来晒干的。每到农闲的时候,他们就拿出来扎笤帚,一天能做50多把,手脚快的能扎100多把。 整个毛家圩近80户人家,有三四十户、100多人常年采蒿草扎笤帚,最多的一户一年能“弄”万把块钱,最少的光卖苗子,也能挣一两千块钱。 现在的笤帚,有专门的人来收购,卖到江南和周边的乡镇,一般三块五到四块五一把,好的时候五块钱一把,基本上不要什么成本。 1200亩江水养殖流金淌银 泰兴沿江可供开发的江滩面积达5000亩,目前已经开发的江滩养殖面积为1200亩左右。放养的主要品种就是四大家鱼,还有一部分是特水养殖,以养殖长江鮰鱼和美国斑点叉尾鮰为主。 “以鲢鱼暂养为主的养殖模式,见效最快。”泰兴市畜牧水产技术推广中心、水产高级工程师陈春才介绍,暂养就是把内河的鱼放到江水里面养殖一段时间。两到三个月以后,因为江水的环境同内河池塘环境不一样,鲢鱼体表发生明显变化,开始变白色或者灰白色,肉质也变得鲜美。 “暂养的鲢鱼一公斤可以卖到12元到14元,而内河里养殖的鲢鱼只有一半。” 一位在江滩上承包了20多亩水面的七圩镇农民介绍,这段时间,市面上的鲢鱼每公斤价格在5元到9元之间,他养殖的灰鲢要卖到15块多,效益不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