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好又快’发展不能老是停留在口号上、报告里,关键是落实在行动上,迅速转轨、务实推进。”在最近召开的泰兴市委扩大会上,这句话成为市委书记曹苏民报告的主题词。
在刚刚过去的2006年,泰兴市GDP首次跃上200亿元新平台、财政一般预算突破10亿元,产销超10亿元或利税超亿元的企业达6家,产销超亿元或利税超1000万元的企业达65家,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在苏中县市中领跑。在这份“成绩单”面前,泰兴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对照“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和2009年全面达小康的目标任务,全市上下在发展理念、经济增长模式上还要强行转轨,务实推进,进一步提升泰兴的核心竞争力和在苏中县市的发展位次。 98个大项目“飞”进“一区四园” 岁末年初,总投资3000万美元的斯比凯可特种化学品公司在泰兴开发区开工。这是全球最大的果胶、黄原胶、结冷胶生产商——美国斯比凯可公司在中国投资建设的第2家工厂,投产后可年产1.5万吨羧甲基纤维素,实现税收2000多万元人民币。 这个果胶项目是泰兴2006年以来引进的第165个千万元以上的项目,也是落户省级开发区“一区四园”的第98个大项目。市委书记曹苏民告诉记者,按照“企业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的工业化发展理念,泰兴从去年起对24个乡镇工业集聚地进行资源整合和产业归并,以省级开发区核心区和城区、虹桥、黄桥、城东工业园等“一区四园”为载体,实行“飞地”开发。在这个过程中,市里综合运用规划、土地、财税等杠杆,引导各乡镇新上项目向“一区四园”集聚发展,举全市之力把“一区四园”建设成为优势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先导区、税源经济积蓄区。 “园区经济”成为泰兴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引擎。2006年以来,该市“一区四园”新上的98个大项目总投资达58亿元,已竣工47个,全市新上的18个投资在亿元以上项目全部集中在“一区四园”。烧碱、苯胺扩产等重大项目相继投产,金达重油、聚硫橡胶等项目正在建设,投资超10亿元或1亿美元的光华钢结构、高档浮法玻璃、常隆化工、50万吨氯乙烯等项目已正式签约。 泰兴市把今年确定为“园区建设年”,提出全年“一区四园”注册协议外资、实际利用外资数必须达到全市80%以上,争取有3—4个超亿美元项目开工建设,确保到“十一五”期末园区经济总量翻两番,4年内将开发区核心区打造成双百亿园区,城区工业园、虹桥工业园、黄桥工业园、城东工业园建成百亿园区。到2010年,“一区四园”产出达到全市经济总量70%以上。 招商选资有了“活字典”,非“两高两低”项目不引 在泰兴市副市长、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孙云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一本《中国精细化工泰兴开发园区产业链招商指导手册》。翻开这本小册子,一张张产业循环图一目了然,就像一本“活字典”。据了解,开发区招商人员都是揣着册子去招商的,哪些外企可做上游产品,哪些做下游产品,他们心里都有谱。依托国字号泰兴精细化工园区成熟的产业链,招商人员成功引进了世界500强之一的荷兰阿克苏·诺贝尔公司。该公司新投资1700万欧元,生产广泛用于航空器和绝缘材料的硫胶新品,这是国家鼓励投资的高新技术产品,今年投产后年产能力1万吨,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硫胶工厂,市场份额占全球1/3。 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泰兴引进项目的门槛越来越高了,既注重项目投资强度和科技含量,更注重项目的社会回报率和产业拉动效应,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能耗低、污染低的“两高两低”项目则大开绿灯。实现了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由项目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由全方位招商向按规划定位招商转变。今年一季度,该市将重点抓好明发油脂、三碟化工等项目达产达标,二季度抓好氯乙烯和数位手写系统等两个投资近亿美元项目的投产运行,同时做好常隆生物农药、南洋苯乙烯等投资过亿美元项目和香港富锋生物柴油、美国CMC、加拿大广鸿化工等6个投资额过3000万美元项目的开工建设。 “要让这里的土壤、空气50年不变” 在泰兴开发区环保分局,记者看到一个大显示屏:全区所有企业的排污口都在屏幕上清晰显示,轻点鼠标,各个企业排污是否超标一目了然。一旁的环保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开发区在全省率先安排的一套远程环保视频实时监控系统,对全市重点化工企业的排污情况进行全天候监控。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新加坡新浦化学公司在泰兴开建之初,厂方就采集了厂址内的土壤、空气进行成分分析,随即撂下这样一句话:“50年后,我们要还给泰兴同样的土壤和空气。” 如今,这一严谨的环保理念已成为一种时尚。区内93家企业不仅实现统一供热、供电、供气、供水,就连污水也实现了扎口治理。新浦公司还耗资500万元,把污水管道从地下挖了出来,架在空中。这样一来,一有泄漏马上可以发现,并进行修补维护。 “今后,除泰兴精细化工园区外,其他地方不准新批新上或扩产化工项目,1000万美元以下的化工项目,投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但污染较重的化工中间体项目也不得进入化工园区。”曹苏民说得很自信,“我们的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环保‘同生共赢’,实现由以环境容量换增长向优化环境促增长的重大转变,让天空、大地远离污染,让‘绿色’成为泰兴城乡的‘主打色’!” 本报记者 姜圣瑜 顾介铸 赵晓勇 本报通讯员 张建荣 吴振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