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泰兴网欢迎您!  
  • 注册
  • 2025年4月17日 星期四 农历 3月20日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先锋e评 > 正文

珊瑚镇《用好博物馆,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

2025-04-11 作者:王蓉 浏览次数:21

清明时节的江苏,不少游客选择博物馆作为旅游场所。省文物局博物馆数据显示,清明假期,全省59家博物馆(纪念馆)延时开放,17家开展近60场夜游活动,共推出近700个线下展览。全省331家备案博物馆(纪念馆)共接待观众238.3万人次,文创收入785.6万元。这不仅是数据的跃动,更是一次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博物馆不再是尘封历史的代名词,而是一条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悄然间拉近了公众与历史的距离。

以红色教育为桥梁,构建文化传承新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保存者,更是红色精神的教育者和传承者。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让红色文化从博物馆的展柜走进人心,从历史照进现实,成为博物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课题。从黔东南的数字化展陈到平凉的校园实践,从民间藏馆的温情讲述到文旅线路的创新设计,博物馆正以多元姿态履行红色教育使命。这些实践不仅活化利用了红色资源,更通过情感共鸣和价值引领,使红色基因在当代社会实现创造性转化,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

以“文化空间”为理念,重组传统基因表达链。在这场传统与现代的深度对话中,博物馆正从“文化容器”进化为“文化空间”。当暮色浸染天际,南京博物院青花香炉流转着千年光晕,扬州大运河博物馆的京胡声与运河涛声共谱时空交响,夜光下古蜀文明珍贵文物绽放的熠熠光辉,编织出多维度的文化感知网络。这些创新构建出从静态展示到动态参与的转化闭环,在夜经济延长线上开掘出传统文化记忆的当代表达路径。它不仅创造了年均过亿元的非遗衍生品产值,更构建起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态系统。

以非遗传承为媒介,激活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当非遗技艺与博物馆相遇,“活态传承”的命题便有了更生动的解法。在江苏,非遗正以“动态基因库”的形态融入博物馆叙事体系。非遗传承人在现场进行古琴演奏,山水清音在琴声中缓缓流淌,引得不少游客驻足聆听;“清明非遗竹编”人气爆棚,欢声笑语伴随着沁人竹香,让人们在掌握制作技巧的同时,更深刻体会到背后蕴含的匠人精神;非遗美食的烟火气与博物馆石刻艺术的厚重感在舌尖与眼眸间共振,用味觉和视觉进一步深化人们的体验感。江苏文博机构正以非遗为支点,撬动传统工艺美学与现代生活美学的深度融合,让千年文脉在当代持续奔涌。

在传统与现代的化学反应中,博物馆不仅找到了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催化剂,更在历史长河与时代浪潮的交汇处,以“文化解码器”的姿态重塑了公众的精神坐标。当青花瓷的釉色与AR光影共舞,当青铜鼎的纹路与数字编码共振,这场永不停歇的双向奔赴,终将在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更深沉的文化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