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桥镇《以“共享”破题,绘就社区治理“同心圆”》
2025-04-01
作者:季世璟 浏览次数:35
大中小
“共享,不仅是资源的整合,更是情感的联结。”近期,杭州萧山区“共享奶奶”的暖心实践,以创新思维破解双职工家庭育儿难题,用“银发力量”激活社区治理“一池春水”,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提供了鲜活样本。这一模式不仅是对“老有所为”的生动诠释,也是对“幼有所育”的务实回应,展现出共享经济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的无限可能。 以“共享”纾困,解锁民生幸福“新密码”。育儿焦虑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民生痛点。萧山区作为杭州经济重镇,外来人口占比超40%,双职工家庭普遍面临“接送难”“看护难”问题。“共享奶奶”以志愿服务为纽带,链接社区内退休老人的“时间盈余”与年轻家庭的“照护刚需”,截至2024年底已累计服务3472人次,精准化解“三点半难题”。从新街街道新宜社区的实践看,“共享奶奶”不仅提供安全接送服务,更通过剪纸、方言教学等文化互动,让“新萧山人”子女在乡音与故事中融入城市,实现了从“物理照护”到“情感滋养”的升级。这种“需求侧”与“供给侧”的双向奔赴,正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治理理念的微观写照。以“共享”聚力,激活社区治理“新动能”。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也是资源盘活的关键场域。萧山区委社会工作部以“共享奶奶”为切口,同步推出“社区空间主理人”项目,100余名主理人在47个社区策划手工坊、亲子阅读等活动,每周开展服务23场次,将闲置空间转化为“青年向往、全龄友好”的活力阵地。这一创新实践启示我们:社区治理需跳出“就事论事”的思维定式,通过机制设计将分散的人力、空间、文化资源整合为“服务矩阵”。当“兵爷爷帮帮团”传授军旅故事、“E邻妈妈”组织亲子沙龙时,社区便从“地理单元”升华为“情感共同体”,在共享中实现资源增值与人心聚合。以“共享”赋能,擘画基层善治“新图景”。“共享奶奶”的价值不止于个案突破,更在于其示范意义。从“政府包办”到“社会共创”,萧山通过政策扶持、荣誉激励(如获志愿服务大赛奖项),引导低龄老人从“被服务者”转变为“服务提供者”,开辟了“银发人力资源”开发新路径;从“单一服务”到“生态构建”,“主理人制度”与“共享奶奶”形成互补,催生了社区管家、活动策划等新岗位,为“家门口就业”提供可能。这种“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补充”的协同模式,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要求高度契合,为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萧山经验”。“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从“共享奶奶”到“熟人社区”,萧山以“小切口”推动“大治理”,用温情服务填补制度缝隙,用协同共治激活基层活力。展望未来,我们期待更多地区以“共享”为笔,以“创新”为墨,在社区治理的画卷上勾勒出守望相助、美美与共的温暖图景,让“人民城市”的幸福底色愈发鲜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