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桥镇《“共享奶奶”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
最近,“共享奶奶”火了。“共享奶奶”主要指由社区内退休且身体健康、热心公益的老年女性组成的志愿者团队。她们的日常工作涵盖了帮接孩子、帮带娃、辅导功课、陪伴玩耍等。在浙江宁波东钱湖镇清泉社区,“共享奶奶”每天风雨无阻地接送孩子。她们不仅保障孩子安全上下学,还在妇女儿童驿站照顾孩子,调解孩子们的小争执,关注孩子的运动安全。而在杭州上城区九华社区,“共享奶奶”团队为社区内双职工家庭的孩子提供接送服务,让家长们安心工作。 “共享奶奶”的火爆绝非一时偶然,而是社会需求、资源利用与创新模式共同作用的结果。相较于上海浦东新区“老伙伴计划”的“以老助老”“共享奶奶”更倾向于“一老一幼”,一头连着“夕阳”,一头牵着“朝阳”。它以“缓解育儿难题、促进社区互助”的双赢形式为解决居民日常生活难题提供了新思路,为低龄老人的社会参与开辟了新路径,让“共享”打开人与人之间的更多可能,呈现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它所体现的不只有“老有所为、幼有所育”的社会关怀,更有对于“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思路的思考探索。如何推广这一模式,使其成为可复制、可持续、可宣传的社会治理新样本,仍需我们去深化探索。 “共享奶奶”模式的产生,来源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的双职工家庭数量激增、儿童托管服务不足引发的育儿压力增大。在此背景下,“共享奶奶”模式应运而生,随之火爆全网。但在“共享奶奶”模式激增的流量、关注背后,我们更需要看到制度的亟待完善。当前,“共享奶奶”模式呈现自发、分散状态,缺乏统一且明确的规范与制度,“共享奶奶”与家长之间的爱心协议,也更像是一纸“君子协议”,无法保障“奶奶”的真实利益。因此,亟须制定详细且标准化的服务机制,从人员审定、服务内容到意外保障等层面,为“奶奶”提供多重保险,降低服务风险。 信任是“共享奶奶”模式得以顺利运行的基石,为消除家长对孩子安全与权益保障的顾虑,“共享奶奶”模式的发展,必须强化信任保障机制建设。招募“共享奶奶”时,需要进行严格的背景审查,并尝试引入第三方信用评估机构,对“共享奶奶”信用状况进行评估。对于“奶奶”的具体工作内容与职责范围,也必须进行详细界定,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流程,以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构建可持续的志愿服务体系。 “共享奶奶”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社区互助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社会价值。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共享奶奶”会在更多社区落地生根,用“银发力量”焕发新活力,让“共享”为社区温暖的纽带,真正成为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的有力抓手,成为社区互助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