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泰兴网欢迎您!  
  • 注册
  • 2025年4月17日 星期四 农历 3月20日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先锋e评 > 正文

曲霞镇《让乡村旅游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2025-03-28 作者:孙雨凡 浏览次数:45

3月25日,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司在安徽绩溪举办2025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春季)推介活动,现场发布了60条春季精品线路189个精品景点。将乡村从“季节性赏花地”转变为一本立体的春日生活美学指南,让游客在犁铧破土、山泉叮咚、非遗苏醒的鲜活场景中,触摸乡村振兴的澎湃脉搏。

在消费不断升级的当下,现在的旅游已经不是简单的看山看水,人们越来越向往乡村的宁静与美好,乡村休闲旅游不再是简单的农家乐代名词近年来,各地用丰富的乡村文创产品、多元的乡村生活体验,吸引一大批游客走进乡村亲近自然但若想抓住这股“流量”还需我们深挖文化内核、打造特色品牌、提升服务品质,解锁更多新玩法。

深挖文化内核,绽放乡村地域“独特风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发展乡村旅游,势必要立足本土特色文化内涵,捋清乡土文化脉络,讲好地方历史文化、展现本地民风民俗。将历史文化、民风民俗与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等融会贯通,推动文化、旅游、生态、农业多维融合,当江西婺源农人用千年传承的“茶灯戏”节奏编排插秧舞蹈,当湘西苗寨将祖传草药知识与现代康养旅游结合,这些体验模糊了“传承”与“创新”的边界,让非遗不再是博物馆的静态标本。乡村正以文化自信的姿态,向世界输出独特的审美话语。

打造特色品牌,描绘乡村产业“鲜活图景”。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文化振兴行动”,乡村旅游升级的核心路不再停留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而是在古村落的青砖黛瓦间、在农人的犁铧起落中找到自己的文化特色。福建宁德赤溪村将脱贫故事转化为沉浸式旅游体验,创造年均20万人次的客流奇迹江苏苏州陆巷古村每栋明清建筑都有专属的“文化身份证”,扫码可查看建筑历史、工艺特色及修缮记录;广西龙脊梯田的农耕系统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认证后,衍生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研学游。当站在乡村振兴的历史坐标上,游客能在青石板上读懂千年故事,在袅袅炊烟中看见文明传承,乡村旅游才能真正成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文脉、看得见未来的诗意栖居地这不仅是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更是中华文明传承创新的时代课题。

提升服务品质,种好乡村治理“常青树”。良好的服务是留住游客的关键。莫干山民宿集群制定《乡村民宿服务规范》,将山居美学融入服务细节创造了年均30%的复购率奇迹成都明月村创新新村民服务认证体系,让陶艺家、设计师成为服务主体,用艺术工坊连接城乡人群,使服务过程变成文化共创。在基础卫生、安全保障等环节执行刚性标准,在文化体验、场景营造等维度保留乡土特质。实现“主客共建”服务评价,搭建乡村智慧服务中台,整合预约系统、文化解说、投诉反馈等功能,通过游客行为数据分析实现服务精准推送。运用VR/AR技术构建虚拟文化导览系统,在实景空间中叠加历史场景、工艺流程等数字内容。当主客关系升华为文明对话的纽带,乡村旅游才能真正实现从功能满足到精神共鸣的质变。

中国乡村休闲旅游正以春天的名义,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活力与多元创新的业态。通过政策引导、业态创新和文化传承,构建起“望山看水忆乡愁”的消费新场景。无论是踏青赏花、体验农趣,还是品味乡土美食,乡村的“慢生活”已成为城市居民向往的生活方式,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也让每一处风景不在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