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泰兴网欢迎您!  
  • 注册
  • 2025年5月3日 星期六 农历 4月6日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先锋e评 > 正文

分界镇《在保护与传承中绽放民族文化风采》

2025-03-26 作者:洪鹏飞 浏览次数:44

在全国两会闭幕的春风里,习近平总书记踏上了两会后的首次地方考察之旅,首站便选择了民族风情浓郁的贵州与云南。在这片多彩的土地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不仅是对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深刻洞察,更是对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明确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辩证看古与今、旧与新,把握好保护与传承的关系,推动民族文化发展。

古韵新姿,保护与传承的双轨并进。保护与传承,如同民族文化发展的双轨,缺一不可。在贵州的苗寨、侗楼间,在云南的古城、村落里,古老的建筑、服饰、歌舞、节庆,都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但保护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在尊重原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开发,让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正如总书记所言,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要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我们要借鉴贵州、云南等地的做法,创新立法保护、资金支持、技艺传承、文化旅游融合等方式,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有力保障,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旅融合,城市形象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民族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贵州、云南等地积极探索文旅融合的发展路径,通过打造特色文旅品牌,提升城市形象,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发展。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我们要深刻地体会到,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不仅让民族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展示,也让城市形象与经济发展实现了双赢。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才能形成良好的发展生态。

破圈发展,为民服务与文化传播的新路径。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幸福与社会的和谐。在贵州、云南等地,通过举办民族文化节庆活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建设民族文化传承基地等方式,地方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和学习机会,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利用社交媒体、直播平台等新媒体手段,将民族文化传播到更广阔的空间。在保护与传承中,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治理模式、提升城市形象、打造文旅品牌、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