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令街道《以花为媒,绽放文旅活力》☆
春暖花开,全国各地以花为主题的文化活动精彩纷呈,花朝节、樱花节等吸引大批民众参与,游客们赏花海、品美食、听音乐、购文创……为春日经济注入了新活力。 以花为媒,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是一条充满希望与潜力的发展道路。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24年下半年花卉主题旅游收入达1800亿元,相当于同年全国电影总票房的2.3倍,这场以花卉为载体的产业革命,不仅重塑了文旅消费场景,更在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文化输出等维度开辟出新赛道。 社交媒体催生的“打卡经济”正在改写文旅传播规则,实践证明,年轻游客更青睐具有交互性的赏花体验,通过科技赋能的“赏花”活动具有深的观赏维度,也更具吸引力。杭州西溪湿地引进芬兰光谱分析技术,通过花瓣颜色变化构建“植物情绪指数”,为游客推荐个性化的赏花路线;武汉大学樱花季期间,“AI换装赏樱”功能使短视频传播量突破20亿次,带动汉服租赁、妆造服务等周边产业日均营收超800万元。代际审美变迁驱动着产品迭代,而因地、因时制宜的创新,将持续吸引全年龄段消费群体,不断提高消费转化率。 解码花的文化性将释放花卉文旅的深层价值,其本质是通过创造性转化激活传统基因。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从移步异景的东方美学,到花朝节、斗草戏等传统民俗,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花语”体系,是当代文旅创新取之不竭的精神矿脉。洛阳牡丹文化节推出“丝路花语”考古盲盒,将牡丹纹样与丝绸之路文物结合,单日销售额突破500万元。临夏州依托牡丹文化打造“河州紫斑牡丹”IP,开发牡丹瓷画、牡丹香道等12类文创产品,带动景区二次消费占比提升至35%。当花卉成为城市文化符号,其意义已超越文旅经济发展本身,更是成为赓续历史文脉的新型载体。 如今,花卉文旅逐渐成为全球竞争下的战略抉择,贵州毕节打造的“高山杜鹃天文观测”项目,将花卉观赏与星空探索结合,吸引国际客户占比从3%提升至15%;在荷兰库肯霍夫公园设立的中国牡丹主题园,通过“花语对话”实现文化共情。相较于部分国家“景观至上”的传统模式,中国开创的科技、生态、文化三位一体发展体系,正在建立新的行业标准。这种“美丽经济”与“低碳经济”,正重塑全球花卉文旅的价值评判体系。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从“看”到“赏食玩用”等多样化需求的升级,揭示了消费的深层逻辑--游客追求的不再是单一的感官刺激,而是融合体感、文化、生态的复合型需求,唯有将文化根脉、科技创新、民生福祉深度融合,才能让文旅发展的“花”常开不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