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桥镇《守正创新谱新篇 文旅融合启新程》☆
3月17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赴贵州、云南考察调研,以深邃的战略眼光为文旅产业发展擘画新蓝图。在贵州赤水河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为西部地区特色发展指明路径;在云南苍山洱海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旅产业要走一条持续健康发展之路”,为全域旅游建设注入思想动能。 从黔北红色热土到滇南民族村寨,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串联起文化根脉保护、传统资源活化、产业融合创新的时代命题,既为地方发展开出精准良方,更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竖起战略坐标。 守正为基,在保护中筑牢文化根脉的“压舱石”。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对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对革命战争时期留下的红色旧址,要加强系统性保护。”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文化保护利用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文旅融合进程中,部分区域出现的过度商业化开发现象,已对文化遗产本体安全及生态本底构成威胁。山东青岛大小管岛的创新实践颇具启示意义:供电部门通过“海岛绿电”工程,在完整保留渔家石砌院落原始风貌与空间肌理的基础上,植入光伏储能、智慧微电网等零碳技术体系,使百年民居既存续着先民建造智慧,又彰显着现代绿色科技的魅力。云南干热河谷地区构建的“生态银行”模式,将碎片化生态资源转化为可持续运营的资产包,通过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等机制反哺保护投入;海南石碌国家地质公园开发的“地质+研学”体系,将火山岩地貌特征与科普教育深度融合,让地质遗迹成为公众认知地球的生动课堂;扬州聚凤岛构建的“水岸经济生态圈”,则通过湿地修复、文化景观再造,实现了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良性循环。这些实践共同印证着文化保护的科学规律:唯有坚持“保护是开发的前提,开发是保护的延续”的辩证逻辑,构建预防性保护与活态利用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方能让文化基因在时代演进中永葆生机。 创新为翼,以转化激活文化瑰宝的“源代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江苏苏州的“非遗+直播”模式颇具启示意义,通过搭建沉浸式非遗体验馆,让苏绣大师与电商主播同框互动,实现传统工艺年轻化传播;贵州侗寨则开创“非遗+节庆”融合路径,将侗族大歌与稻作文化融入“谷雨节”庆典,游客在参与农耕体验时,既能聆听多声部合唱的天籁之音,又能亲手制作五彩糯米饭,使非遗成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活态文化。上海崇明则打造“非遗+民宿”产业链,将土布染织技艺转化为民宿装饰元素,让游客在枕水而居间触摸文化温度。这种“思想破冰”与“实践突破”的深度融合,正推动传统文化完成从“博物馆展品”到“生活美学”的蜕变,解锁文旅产业的“流量密码”与“留量密码”。 融合为要,以协同打造产业升级的“动力核”。产业融合已逐渐成为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浙江莫干山民宿集群通过构建“乡村+文创+康养”的立体融合模式,开辟出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当地将传统民居转化为特色文创空间,植入艺术展览、手工体验等多元业态,同时开发森林疗愈、瑜伽冥想等康养项目,形成多层次产业生态。云南普洱市则开创性地构建“茶旅融合”生态圈,将古茶林生态保育与茶马古道文化活化深度结合。通过申遗保护确保古茶树群落生态安全,同时复活茶马古道历史场景,打造沉浸式茶马驿站体验。敦煌研究院运用增强现实技术,让静态壁画中的飞天神女在虚拟空间翩翩起舞,为游客带来穿越时空的文化震撼。故宫博物院建设的“数字文物库”,则通过高精度三维扫描与互动展示技术,使深藏宫中的文物精品突破物理展陈限制,吸引全球观众在线鉴赏。科技赋能既重塑了文化体验的空间边界,也催生出数字文创、虚拟旅游等新业态,为传统文化注入强劲的发展动能。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文旅产业正迎来守正与创新的双重奏。当传统村落遇见绿色科技,当非遗技艺邂逅直播浪潮,当茶马古道牵手数字金融,一幅幅文旅共生的壮美画卷正在神州大地徐徐展开。立于民族复兴的历史潮头,我们当以敬畏之心守护文化根脉,以开拓之志激活创新因子,在文旅融合的星辰大海中,书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时代新篇,让中华文化的璀璨光芒照亮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