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镇《在千年文脉中走出生态发展新路》
清晨的千垛菜花景区,薄雾还未散尽,船娘摇着橹划过垛田间的河道,金黄花海倒映在碧水中,仿佛天地间铺开一幅水墨画卷。这里没有此起彼伏的网红打卡声,却有老农在田埂上讲述垛田治水的千年智慧,有孩童在文化博物馆里触摸“水上长城”的沧桑肌理。当全国文旅市场追逐流量狂欢时,泰州这座2100多岁的古城,正用特有的“慢功夫”,在生态与文化的交织中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之路。 生态定力,守护文旅根基。千垛菜花景区每年春季金黄花海与碧水蓝天相映成趣的景象,已成为长三角地区生态旅游的标志性景观。这处由古代垛田水利智慧演变而来的生态奇观,在旅游开发中始终坚持“花期之外更精彩”的理念。通过建设垛田文化博物馆,打造四季田园综合体,将传统农业景观转化为可持续的生态资产。其在非花期游客量已占全年总量的42%,生态旅游的溢出效应日益显现。溱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发展更具启示意义。这个拥有完整湿地生态系统的国家级公园,创新采用“分区限流+生态补偿”机制,将游客承载量严格控制在生态阈值内。公园每年投入大量湿地修复资金,培育出麋鹿种群重建、候鸟栖息地保护等生态项目,使生态旅游真正成为自然保护的“造血干细胞”。这种以生态定力谋长远发展的思维,正是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密码。 文化创新,激活历史基因。泰州老街上,早茶氤氲的香气中飘荡着《板桥道情》的悠扬曲调。这座将“早茶、早戏、早读”完美融合的城市,正在用文化创新重新定义旅游体验。凤城河夜游项目巧妙嵌入梅派京剧实景演出,让《贵妃醉酒》的水袖拂过千年城河;盐税博物馆通过全息影像重现古代盐运河的繁忙景象,使沉睡的历史变得可触可感。这种文化表达方式的创新,让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持续吸引力的文旅IP。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方面,泰州探索出“非遗工坊+研学旅游”的创新模式。兴化竹泓木船制作技艺传承基地,游客不仅能观赏传统造船工艺,更能参与船模制作体验;泰兴银杏木雕传承人工作室,将雕刻技艺教学与文创产品开发相结合。这种沉浸式文化体验,使非遗保护与旅游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相关项目带动非遗产品销售额实现稳步增长。 产业融合,积蓄发展动能。泰州医药城的“康养+旅游”模式,开辟出产业融合的新蓝海。依托全国领先的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开发出中医药文化体验、健康管理旅游等特色产品。中国医药城博览馆年接待研学游客超20万人次,药膳养生宴成为高端旅游新宠。这种“工业+文旅”的跨界融合,不仅延伸了产业链条,更培育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品牌。在乡村振兴领域,“农业+文旅”的融合效应更加显著。姜堰区小杨村依托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发展民宿经济与农耕体验游,村民年人均增收1.2万元;靖江马桥镇打造香沙芋主题农旅综合体,实现农产品溢价30%以上。这些实践印证了:当文旅产业与在地经济深度融合,就能激发出可持续发展的澎湃动能。 在文旅产业发展的竞速赛中,泰州选择了一条尊重自然规律、遵循文化本真、注重民生福祉的特色道路。从千垛田的生态坚守到凤城河的文化焕新,从医药城的产业融合到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这座城市正在书写一部传统与现代交织、生态与经济共生的文旅发展新篇。这启示我们:唯有立足地域特色,守住发展底线,文旅产业才能真正成为城市永续发展的绿色引擎。当望海楼的晨钟再次响起,泰州文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正通向更加辽阔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