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思乡《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绘就新时代“诗与远方”壮美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3月19日考察丽江古城时强调:“文旅产业要走一条持续、健康的发展之路。”这一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锚定方向、擘画蓝图。站在文化繁荣与旅游升级的历史交汇点,我们既要让沉睡在博物馆的文物、凝固在古籍中的文字通过旅游“活起来”,也要让自然山水、市井烟火因文化的滋养“美起来”。新时代文旅发展是文化传承创新的战略载体,必须以历史文脉为根基、以创新创造为动力,在文化铸魂与旅游赋能的双向互动中,绘就“诗与远方”交相辉映的壮美画卷。 以文铸魂,在历史肌理中唤醒文化基因。文化是旅游的精神内核,是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苏州平江路将非遗活态传承融入市井烟火,让油纸伞的经纬交织着评弹的吴侬软语,将街巷肌理转化为“流动的博物馆”,印证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和美共生。西安大唐不夜城以盛唐气象为魂,通过《长恨歌》实景演出的霓裳羽衣、灯火阑珊处的唐风建筑群,构建起“人在画中游”的沉浸式体验空间。而北京中轴线申遗的推进,更以“数字中轴”项目串联起钟鼓楼、故宫、永定门等文化地标,通过AR技术重现“前朝后市”的历史图景,让游客在虚拟与现实交织中触摸文明脉动。这些深挖地域文化特质的实践启示我们:文化基因的传承需要“活态化”载体,既要依托文物、非遗等物质载体,也要通过群众参与、数字赋能等现代手段,让文化血脉在旅游场景中生生不息。唯有如此,方能让游客在青石板上踏出历史回响,在飞檐斗拱间触摸文明温度,真正实现“以文塑旅”的深层价值。 以旅彰文,在绿水青山间书写生态诗篇。文旅融合的本质是文化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双向转化。浙江余村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蝶变,生动诠释了“两山理论”的实践伟力;武夷山创新“文化生态银行”模式,将碎片化资源转化为可交易的生态产品,让茶山竹海成为“绿色银行”。而云南哈尼梯田的实践,则展现了农耕文明与生态旅游的深度共生:通过“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保护体系,既维护了千年稻作文化的完整性,又以“开秧门”“丰收节”等节庆活动吸引游客,让生态资源转化为文化体验的场景。这些实践昭示着:文旅融合需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通过“文化叙事”赋予山水精神内涵,通过“生态产品”实现价值转化。当青瓦白墙的村落成为生态文明的课堂,当梯田云海化作诗意栖居的符号,文旅产业便能真正实现“以旅彰文”的升华,让绿水青山与乡愁记忆共同构成“诗与远方”的底色。 创新赋能,在数字浪潮中激活发展动能。新质生产力正重塑文旅产业格局。故宫“数字文物库”让百万件国宝穿越时空与公众对话,西安“唐潮”项目用全息技术重构历史场景,敦煌“数字供养人”计划使千年壁画在指尖重生。而黄山景区的“5G+智慧旅游”实践,则通过VR全景直播、AI导游等技术,让游客在云端即可纵览云海松涛,实现“一键畅游天下”。这些创新实践揭示:科技赋能文旅不仅是技术工具的迭代,更是文化表达方式的革命。当河南卫视《唐宫夜宴》借助5G+AR技术让唐俑“复活”翩跹,当三星堆博物馆通过元宇宙平台构建“古蜀奇幻之旅”,科技便成为激活文化生命力的密钥。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深度应用,文旅产业需进一步打破“次元壁”,在虚实交融中创造“超现实体验”,让传统文化以更年轻、更时尚的姿态“破圈”传播,真正实现“以创新驱动发展”的蝶变。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文旅融合发展正从“物理叠加”迈向“化学反应”,这需要我们以文化自信培根铸魂,以生态智慧涵养底蕴,以创新精神激发动能,在历史文脉传承与现代文明创造的交响中,谱写“诗与远方”交相辉映的时代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