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泰兴网欢迎您!  
  • 注册
  • 2025年4月17日 星期四 农历 3月20日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先锋e评 > 正文

曲霞镇《民族特色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2025-03-20 作者:陈健 张骏 浏览次数:50

在贵州黔东南的肇兴侗寨,鼓楼檐角的铜铃随风轻响,身着靛青侗布的绣娘指尖翻飞,千年传唱的侗族大歌在山水间回荡。习近平总书记在此考察时强调,吊脚楼、古寨、非遗乐器等民族特色很古朴也很时尚,道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共生共荣的深层逻辑。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当下,民族特色正以跨越时空的文化魅力,为乡村发展提供着生生不息的内生动力。

以文化根脉滋养精神家园。民族特色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在贵州安顺,屯堡人家的蜡染工坊里,靛蓝纹样在土布上晕染出六百年前的军屯记忆。匠人们以蜂蜡为笔,将山川云雾、花鸟鱼虫凝固成流动的史诗,让东方第一染的美誉穿越时空,成为世界了解东方美学的窗口。云南西双版纳的泼水节,傣族群众用清水传递祝福,竹楼倒影与凤凰花相映成趣,将贝叶经记载的古老智慧转化为可触摸的文化体验。这些活态传承的文化符号,如同散落山野的明珠,既保留着原生文化肌理,又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民族文化魅力的当代转化,正重塑着乡村的精神气质。当内蒙古草原的搏克手通过直播镜头与网友互动,当湘西苗寨的银匠在短视频平台展示錾刻技艺,传统文化突破地理边界,构建起跨越代际的情感联结这些民族特色是文化自信的源泉,它们让乡村不再是文化洼地,而是成为传统文化创新的策源地。

守正创新激活传承密码在贵州务川,仡佬族的篾鸡蛋游戏正经历着创造性转化。传统竹编技艺与现代舞台艺术碰撞,方言互动与即兴问答让古老民俗焕发出青春气息。创新并非无本之木,而是深深扎根于文化本真:老艺人郑红祥在天龙村坚守纯银锻造,将屯堡银饰的72道工序完整保留;西藏唐卡画师遵循玛尔斯米矿物颜料古法,确保每幅作品都经得起时光检验。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指出的,保护传承的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系统性保护与活态传承,让文化基因代代相传。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在乡村振兴中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安顺石头寨的蜡染工坊里,传统鱼纹图案跃上现代家居用品,带动民宿、餐饮等产业链协同发展;湘西苗绣与国际品牌联名设计,让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当非遗工坊在云贵高原星罗棋布,当文化生态保护区在边陲村落落地生根,村民从文化旁观者变为创造主体,在守护传统中重拾发展自信。

产业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民族特色的当代价值,最终要落脚于可持续发展。在黔东南的千户苗寨,银饰锻造技艺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出集工艺体验、创意设计、电商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文化转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而是以文化为魂塑造地域品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强调的,要把乡村振兴搞得更好,就必须让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深度交融,形成具有内生动力的发展模式。当前,民族特色正突破单一产业形态,形成复合型经济生态。贵州雷山的茶文旅融合项目,将苗岭云雾茶与银饰锻造、古法造纸结合,构建起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内蒙古通辽的云上那达慕,通过数字技术让草原盛会突破时空限制,带动牧区特色产品走向全国。诸多实践表明,当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同频共振,民族特色就能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奏响时代强音。

从肇兴侗寨的鼓楼到天山脚下的毡房,从彩云之南的泼水节到白山黑水的冰雪文化,民族特色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在守正创新中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提升。当每个村落都能珍视自己的文化基因,当每位乡亲都成为文化传承的主角,乡村振兴必将绘就出既望得见山水、又记得住乡愁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