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加工园区《强国必先强农,绘就希望田野无限“丰”景》☆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加持。近日,江苏将正式启动为期三年(2025-2027)的科技强农“六百工程”和农技人员“三心服务”行动,以创新为“三农”工作赋能,奏响科技强农的新乐章。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回首过往,我国粮食产量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0多亿斤,到现如今突破1.4万亿斤,我国农业实现了“吃不饱”到“吃的饱”再到“吃的好”的飞跃,而这背后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63.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已迈入世界第一方阵,但我们仍需看到,中国农业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因此加强科技创新势在必行。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科技的有力支撑。小型气象站、空气传感器、实时摄像监控……走进南京市溧水区的江苏省农科院智慧农业创新团队的智慧温室,一幅现代农业的“智慧春景”缓缓展开。在AI智能平台的加持下,十余种番茄茁壮成长,农肥减少了、产量增加了、番茄又有了“儿时的味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伴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越来越多的智慧农场、植物工厂正在祖国大地上生根发芽,曾经“靠天吃饭”“靠经验种田”的传统农业模式,正逐步被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所改写,在“科技活水”的浇灌下,广袤的田野生机勃勃。 加强成果转化,点燃农业产业发展“新动能”。东海海面上,新的“蓝色粮仓”书写着现代版的“沧海变桑田”;云南高原上,智能冷链物流系统绘就云南蓝莓解锁出海“新速度”;工厂车间里,生物合成技术让赤藓糖醇提取成本从7万元每吨降至2万元每吨……从生产、加工到仓储、运输,科技创新的力量已贯穿于农业产业的各个环节,在一系列科技成果的加持下,近些年,中国人的餐桌越来越丰富。事实证明,科技成果只有落地生根,才能真正发挥价值。因此,我们唯有进一步脚踏实地,结合我国农业生产实际,不断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才能让有限土地释放出无限潜能。 科技兴农,“丰”景无限。当下,科技创新正以澎湃之势全方位重塑农业生产格局,我们唯有抓紧机遇,继续以科技为笔,在希望的田野上不断书写农业强国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