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时代沃土,共绘山河新绿 ☆
春潮涌动,万物萌发,又到一年植树节。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高质量发展”“绿色转型”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高频词,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当人们挥锹铲土、扶苗浇水时,种下的不只是树苗,也是一场关乎生态觉醒的“全民行动”。植树节的意义,早已超越节日本身,它是一场与自然的对话,一次对未来的投资,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绿色发展的生动注脚。 植树节的历史可追溯至1915年,彼时的北洋政府以清明节为“中国植树节”,寄托着对国土绿化的朴素期待。1979年,新中国将3月12日定为植树节,既是对孙中山先生“急兴农学,讲究树艺”遗志的继承,更是对“绿化祖国”战略的全面启动。然而,植树节若仅停留在“种树仪式”,便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现实中,“种树一阵风,活不活靠天公”的现象偶有发生,部分地区植树存活率不足,一些“植树秀”甚至演变为生态浪费。究其根源,在于对植树节的理解仍停留在“任务式绿化”,缺乏对生态治理的系统性认知。树木不仅是“氧气工厂”,更是水土保持的卫士、生物多样性的摇篮。每一棵树的价值,需用十年、百年的尺度丈量,而非一日之功。 近年来,全民植树热情高涨,但“重种轻养”的短板依然突出。少数地方为追求短期政绩,相关植树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生态效益低下;有的地方缺乏科学规划,将树木种在不适宜的区域,反而破坏原有生态平衡。例如,某地曾在沙漠边缘大规模种植杨树,最终因水分不足大面积枯死,沦为“绿色墓碑”。破解这一难题,需要科学化布局,因地制宜选择树种,宜林则林、宜草则草,避免“一刀切”式绿化;需要精细化管护,建立“种管一体”机制,利用智能监测设备跟踪树木生长,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认养。如北京推出的“互联网+义务植树”平台,实现“云端种树、线下养护”的闭环;需要法治化保障,强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法律法规执行,严惩毁林行为,让“破坏一棵树,补种十棵树”成为铁律。 从“绿化行动”到“绿色觉醒”,重构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植树节的价值,既在于增加森林覆盖率,也在于唤醒全社会的生态自觉。近年来,“蚂蚁森林”用户超6亿,累计种树3亿棵;年轻人热衷“城市口袋公园”,用微绿化点亮生活……这些现象折射出公众生态意识的“进阶”,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创造,从关注个体行为到追求系统性变革。更深层的转变,在于对发展逻辑的重构,江苏徐州市贾汪区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蝶变,塞罕坝从荒漠变林海的奇迹,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理。植树节恰似一把钥匙,打开了绿色经济、低碳生活的无限可能。 植树节,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绿色长征”。它不仅是挥锹培土的瞬间,也是对生态文明的持久守望。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我们种下的每一棵树,终将长成参天的绿意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