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创新作风,绘就江苏发展“春景图” ☆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同代表们倾心交流,共商国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 遵循指引,牢记嘱托。近年来,江苏不断强化科技创新,持续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努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以“产学研用”为突破,坚定“惟创新者强”的发展主线。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各级各部门要弘扬“能突破”的创新精神,赓续“靠自己”创新作风,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过去的一年,江苏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与高校企业联合培养的“集萃”研究生总数突破3200人,覆盖76所高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课堂,有效破解产教融合的时空壁垒,让学生在多维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第一资源”为核心,激发“惟创新者胜”的发展动力。人才资源是推动创新发展最活跃因素。各级各部门要从科技变革和区域发展中探寻人才培养方向,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发展同频共振、双向奔赴。人才不“掉链子”,发展就不会被“卡脖子”,徐工集团机械总工程师单增海带领团队对起重机产品开展振动噪声数据采集,结合仿真技术转化为数字样机,开展数字化研发实验。去年6月,全球首台矿用混动挖掘机XE650GK HEV下线,为客户提供更优成本方案,实现绿色转型。 以“为民造福”为导向,赓续“惟创新者进”的发展自觉。革新如呼吸,持续如潮汐。习近平总书记叮嘱江苏,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当前,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是泰州新质生产力的精彩缩影。扬子江药业将在持续推动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积极寻求新的突破点,并利用好中医药在“治未病”领域的独特优势,深耕大健康产业,让更多符合老百姓健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走进千家万户。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站在新时代的起点,8500万江苏人民将始终发扬“实”的学风、“闯”的精神、“干”的劲头,以实绩实效把全面改革创新的“施工图”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实景图”,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贡献江苏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