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泰兴网欢迎您!  
  • 注册
  • 2025年5月2日 星期五 农历 4月5日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先锋e评 > 正文

以中国标准重新定义养老机器人

2025-03-06 作者:分界镇 孙菁 浏览次数:77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近日正式发布由中国牵头制定的世界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 63310《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该项标准依据老年人生理和行为特点,为各类养老机器人的产品设计、制造、测试和认证等提供基准,标志着中国在全球养老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更为全球养老产业的规范化和智能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

产业发展,标准为先。牵头制定世界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表明我国高度重视养老机器人的发展,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达21亿,其中包括4.26亿80岁以上的老年人。面对老龄化浪潮汹涌,传统养老模式不堪重负。在此困境下,从安全守护到情感陪伴,从健康管理到生活辅助的养老机器人,成为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的创新解法。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养老机器人的市场规模约79亿元,未来5年将会以15%左右的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预计到2029年,中国养老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会达到159亿元。当前,由我国牵头制定IEC 63310标准聚焦于互联家庭环境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健康护理需求,从功能和性能两大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类与规范,对养老机器人提供监测服务、通信支持、活动支持、移动性支持等分别提出了技术要求。标准的实施将促进养老机器人市场的规范化发展,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推动市场规模快速扩张,也将鼓励更多企业参与养老机器人的研发与生产,推动相关产品升级换代,进一步完善智能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如今,在不少地方养老机器人已经走入人们的生活,在杭州某为老服务中心里,机器狗“小西”给老年人送餐、提醒老年人吃药、和老年人聊天、陪老年人散步。在无锡,一家科技企业研发了大头阿亮智能养老机器人,能针对独居老人的安全和情感需求,随时关照老人吃药、吃饭和休息,提供新闻播放、网上购物等服务。不难看出智慧养老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但真正普及仍面临挑战。诸多研究发现,现有养老机器人仍存在系统故障、情感不足、隐私泄露等问题亟待解决。也面临老年人接受度低,普通家庭难以承受价格、养老对服务精细化和个性化等技术要求高的挑战。北京市养老机构调研显示:82%老人更倾向“人类护理员+机器人辅助”的混合模式,这一数据表明,养老机器人只是老年人生活的重要辅助工具,是养老的补充而不是替代,要想让养老机器人走进寻常百姓家,满足老年人需求,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站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维度观察,中国制定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也标志着东方智慧开始为全球治理提供新范式。当智能机器人扶着腿脚不便的老人正常出行,当独居老人通过智能设备与子女们隔空相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奇迹,更是一个文明古国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理念的当代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