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科技”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再攀高峰
年初复旦CNS成果集中涌现之后,复旦AI for Science即人工智能与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再出重磅成果。就在3月3日晚上8点,全球首批第4例、通过脑脊接口让瘫痪者重新行走的临床概念验证手术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成功实施。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在脑脊接口技术上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在经历了长期深度的将人工智能和科技结合所诞生的成果。如今在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兴未艾,科学技术也在和人工智能的结合中不断向前发展,在这如火如荼的浪潮中,我们要做的就是主动抓住“人工智能+科技”融合发展的机遇不断提升综合国力,更好地促进民生福祉,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迈上更高的台阶。 发展“人工智能+科技”,政府需要当好“护航员”。今年年初,DeepSeek以其强大的AI性能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宇树机器人亮相春晚引发热议,他们成功的背后离不开杭州政府的支持。在推动AI科技发展中,政府需要当好“送炭人”。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减免以及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助力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企业积极投入研发AI技术。同时应该加快大数据、云平台、移动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我们的科技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外部物质基础。但政府不光是“送炭人”,更是“守夜人”——当AI换脸诈骗频发时,网信办果断出台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制度;面对大数据杀熟乱象,市场监管总局重拳出击。这种"放水养鱼"与"修渠导流"并举的智慧,正是科技健康发展的底气。 发展“人工智能+科技”,科技企业要勇当“先行者”。数据显示,我国90%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民营企业,这些“小巨人”正用实干诠释创新:百度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已跑上武汉街头,京东的智能仓储让“上午下单下午收货”成为常态。就像春笋顶开冻土,企业界的创新活力,正在AI与科技的土壤里蓬勃生长。作为发展AI科技的中坚力量,我们的民营企业需要勇于担当,不断探索“AI+科技”应用落地场景。在实际发展中,科技企业要积极和高校、科研机构深度合作,以产学研一体化推动技术转化。科技企业良性的合作和竞争,有助于打破技术上的瓶颈,这样才能不断将理论上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应用,也有助于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让更多像深度求索的高新技术企业从蛋壳中孵化,壮大民营经济力量。 发展“人工智能+科技”,百姓需要成为“受益人”。在陕西汉中,AI眼底筛查车开进大山,5分钟就能查出30多种眼病;在上海长宁区,“银发数字课堂”里,老人们笑着用语音助手给孙子发红包;广州某中学的AI英语老师,能听出孩子发音的细微差别......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画面,正是“AI+科技”最动人的模样。当然,新技术也伴生新烦恼:人脸信息被盗用、算法推荐让人“信息茧房”越裹越紧。但正如交通灯的出现没有阻止汽车前进,我们完全能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最近《生成式AI服务管理办法》的出台,就像给狂奔的骏马配上缰绳,既保护群众“数字安全感”,又为创新留足驰骋空间。 从让瘫痪者行走的脑机接口,到田间地头的智能监测无人机,AI与科技的融合正在书写新时代的“山海情”。这场变革没有旁观者:政策制定者在规划“智慧城市”蓝图,工程师在调试第1000次算法参数,快递小哥用导航规划最优路线,老奶奶对着智能音箱点播戏曲......当14亿人的创造力与AI同频共振,中国式现代化必将攀上新的高度。未来已至,让我们携手同行,在这场充满温度的科技革命中,达成民生愿景和国家的科技化、现代化的双向奔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