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色生态为笔绘就长三角发展新画卷
在2月26日举办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理事会第九次全体会议上,明确了2025年度77项重点工作。每一项举措都紧扣民生需求与发展痛点,也为全国创新绿色发展探路。作为长三角的“优等生”,江苏正以“示范区”为纸,以绿色生态为笔,绘就一幅跨域协同、绿色崛起的时代画卷。 抓好生态治理,从“各自为战”到“共治共享”。生态治理一直以来都是制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硬骨头”。江苏率先打破壁垒,与长三角地区其他省市携手构建跨省协同治理机制。以太湖为例,江苏推出“水质对赌协议”,与上下游省市约定生态补偿标准——水质达标则奖励,超标则补偿。正是这一机制的创立,倒逼无锡等市关停沿湖高耗能、重污染企业,引入高科技绿色发展产业。这一举措,使得周边GDP不减反增,生态“负资产”反而转化为了经济“新引擎”。伴随着全省环境的修复,江苏还需进一步利用好已有的生态优势,将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文旅项目,利用好水网修复、人居环境整治等成果,开发出各具当地特色的文旅项目,吸引各方游客前往江苏游玩,实现“生态治理”与“强省富民”的双赢局面。 打造产业升级,从“黑色增长”到“绿色崛起”。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是江苏产业转型升级的坚定选择。江苏以新能源发展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氢能、太阳能、风能、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常州引入总投资100亿的比亚迪华东新能源乘用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园基地项目;南通打造“海上风电母港”,吸引了包括中天科技、远景能源在内的多家龙头企业入驻,形成了从研发到运维的全产业链。传统产业也在“绿”中重生,曾经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也在逐步实现科技创新突破,“工业锈带”变身“生态秀带”。绿色发展正驱动着江苏经济向“新”而行。但转型路上仍需警惕“绿色陷阱”,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项目评估机制,对项目实行能耗、产值、生态效益“三维考评”,严格把关项目规划、建设到运营的全过程,避免造成“绿色浪费”。 加大民生福祉,从“与我无关”到“为民谋利”。绿色发展,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惠及民生。如今“宜居宜业”已成为江苏的代名词。随着绿色发展逐步推进,生态成果实现全民共享,惠及医疗、养老、教育等民生相关的方方面面。“一卡通”从交通扩展至文旅、医疗等多个领域,持江苏社保卡的居民可畅游长三角2000个景点。“互联网+”和民生领域的结合既是政务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为百姓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未来,江苏应进一步加强区域协同性。一方面,加大资源调配力度,确保各项民生举措全面覆盖。另一方面,强化政策引导与扶持,鼓励企业参与民生项目建设。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搭建全省统一的民生服务平台,打破区域限制,大力推动民生领域各项措施优质高效地全面开花,畅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毛细血管”。 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坐标系中,江苏既是参与者,更是引领者。新时代新征程,江苏要继续承担起长三角地区“优等生”的责任与担当,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江苏样本”,让“强富美高”新江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标注最鲜活的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