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泰兴网欢迎您!  
  • 注册
  • 2025年5月2日 星期五 农历 4月5日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先锋e评 > 正文

抢抓春耕农时,守护国家粮食安全 ☆

2025-03-03 作者:曲霞镇 陈斌 浏览次数:66

日前,新华社发表电讯特写:《一粒种子的春天》,描写了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欧江岔镇欧江岔村作为示范试验基地,播种多年培育筛选的新种子,开启春耕的火热图景。而近日,伴随久违的春雨,全国多地都在抢抓农时、抢抓春耕春管,田间地头一片繁忙劳作,为一年的粮食丰收打下厚实基础。

农业生产关涉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多次指出粮食安全必须靠我们自己保证,中国人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再次强调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而农业生产周期长,受季节、气候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保障粮食安全,需要从耕地保护、农业科技、农民增收等多个维度来综合施策。

藏粮于地,守住耕地“红线”。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但粮食供需长期紧平衡的格局仍未改变。而对于农业生产来说,耕地是前提资源,没有耕地,粮食生产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粮食安全更无从谈起。耕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而我国人多地少,更应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同时,要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高产稳产的良田,为粮食安全提供后盾保障。

藏粮于技,科技赋能农业生产。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北斗定位、远程监测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逐渐普及,植保无人机、除草机器人、播种施肥一体机各类智能农具在农田里大展身手,为粮食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无论是东北黑土地,还是四川盆地、江南水乡,农业生产向“新”而行,为现代农业蓄势赋能。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欧江岔镇欧江岔村运用智能化育秧工厂培育新种子,更是智能科技赋能农业的典型例子。粮食生产得到现代化智能科技的加持,才能更好地稳产量、稳收成。

藏粮于民,激活农业生产主体。粮食生产,农民是最活跃最关键的主体。要保障粮食安全,必须保障农民收入,藏粮于民。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就是要保障农民收入,实施富农政策。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为农民吃下定心丸;引导农民发展适合家庭经营的产业项目,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加大稳岗就业政策支持力度等,为农民增收拓宽了路子。如此,通过多种不同的举措,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实实在在增加农民收入,才能激发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激发乡村振兴的新活力。

“仓廪实,天下安。”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战略,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