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抬头”中解码农业未来方程式
春意浓,万物生,龙翘首。即将到来的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是民俗中的祥瑞之日,更是中国农耕文明传承千年的精神密码。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中华农耕文明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古人观天象以定农时,《夏小正》中记载“二月启蛰,龙角见而雩”,这种以天文指导农事的智慧,构建起了“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农耕哲学,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精神。传统农耕技术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政策引领,是新时代的征程中农业发展的关键力量。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守牢粮食安全底线”,这些政策文件恰与龙头节“祈丰收、启春耕”的文化内核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犹如新时代的“农耕指南”,在延续“二月二,龙抬头”敬畏自然、顺应天时的传统智慧中,为现代农业注入科技与创新的时代基因,让古老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科技创新,正以磅礴之力重塑农耕文明的表达方式。从撒灰引龙的生态防治到无人机植保的“科技驱虫”,从祭拜土地神的朴素祈愿到黑土地保护工程的科学施策,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农业政策正实现“双向奔赴”。曾经 “龙不翻身不下雨” 的无奈,如今已转变为 “发展节水农业”“推广生态种植” 等切实可行的措施。在山东寿光的蔬菜大棚里,传感器实时监测墒情,农民用手机“云巡田”的场景,农谚“观云识雨”得到了科技升华,让“龙抬头”传说中“千里眼顺风耳”的神话照进现实。科技创新日新月异,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强化科技赋能,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精准化、智能化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研发,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让农业在科技的助力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农业发展既要“科技范”,也离不开“泥土香”。传统文化不应只存在于博物馆,而应成为流动的、可参与的现代生活元素。当“舞龙祈福”遇上“直播带货”,当“围粮囤”草木灰图案变身“乡村元宇宙”数字藏品,传统农耕节日正以文化IP的形式重构乡村经济生态。河南、山东等地借“龙抬头”举办线上春耕节;AR技术还原“撒灰引龙”场景,游客扫码即可参与虚拟春耕;非遗“龙鳞装”古籍工艺与农产品包装结合,打造“龙头节限定款”杂粮礼盒,文旅消费数据反哺农业生产决策,形成“文化体验—消费—生产”闭环。传统农耕文化正通过文旅融合、数字经济焕发新生,中国农业在这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昂首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农业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其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在新时代,要以文化为魂、科技为翼,打造出乡村振兴新范式。正如“龙抬头”传说中龙能潜渊飞天,中国乡村也正在政策与文化的双重托举下,完成从土地到云端、从传统到未来的华丽腾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