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壁前行,铸就江苏科技丰碑 ☆
2月25日,2024年江苏省“最美科技工作者”表彰仪式在南京举行,30位科技精英获此殊荣。在建设高水平科技强省的征程中,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战略,用创新成果诠释科技为民的初心,用生动实践赋能了民生福祉。 这些“最美科技工作者”既是科研领域的佼佼者,更是时代精神的践行者。他们以非凡的毅力和智慧,在各自的领域内深耕细作,不断突破自我,追求卓越。江苏作为全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始终以协同创新为战略支点,通过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为科技工作者搭建起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舞台。 以创新突破技术壁垒。科技自立自强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唯有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在基础研究与产业转化间架设桥梁,方可实现关键领域自主可控。东南大学王浩教授及其团队长期致力于桥梁及结构抗风防灾与震(振)动控制、结构智慧监测与运维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他们不惧极端天气风险,在大跨度桥梁上开展风环境实测工作,获得海量的大跨度桥梁桥址区实测台风数据,建立我国首个自主风场数据库,终结了桥梁设计依赖国外数据的被动局面,让中国桥梁技术在国际竞争中掌握话语权。壁垒的突破往往发生在学科交叉的“无人区”,必须瞄准产业链薄弱环节精准发力,为此,格外需要从业者对研究和产业精准的洞察力,格外考验从业者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力。 以科技温暖千家万户。科技创新最根本的价值在于服务人民。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到广袤天地间攫取科研素材,如此才能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社会进步注入更多源头活水。南京农业大学侯喜林教授扎根白菜育种四十年,培育的“黄玫瑰”等新品种累计推广5800万亩,带动农民增收近300亿元;扬州大学张洪程院士研发的稻麦“无人化”栽培技术,覆盖亿万农户农田,使亩均产量提升15%、人力成本降低60%。科技惠民的本质是以技术创新深度发掘社会发展的动力,促进人民生产生活降本增效,侯喜林教授等科技工作者紧扣民生痛点,让技术创新转化为民生福祉的普惠工具,这些突破不仅为解决民生难题提供技术方案,更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江苏智慧。 以坚守铸就精神丰碑。科技从业者的价值追求,在于让国家强盛有根基、让民生幸福有质感、让精神传承有载体。为此,既需要“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也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徐惊雷教授二十年深耕航空发动机排气系统研究,将原本冷门领域推至国际前沿,其团队研发的高超声速飞行器排气技术,使我国新型飞行器性能跃升,打破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博特新材料总工程师乔敏跨界攻关低碳混凝土技术,用十年的坚持使建筑碳排放降低40%。以30位“最美科技工作者”为代表的从业者,用行动再次定义了“成功”的内涵,验证了坚守与奋斗依然是时代发展的主流精神,这样的精神,将在代际接力中生生不息。当张靖皋大桥飞架长江、国产大飞机翱翔天际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一个民族在科技自立自强道路上的坚定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