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才活水”在广袤乡村竞相奔涌 ☆
2月23日,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受权发布。文件提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其中强调,要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振兴,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大量中青年、优质人才持续外流,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素质偏低、老龄化严重等问题较为突出,成为当前制约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瓶颈。要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的宏伟目标,就要在“引才、留才、用才”上久久为功、持续发力,让“人才活水”在广袤乡村竞相奔涌。 开源引“水”,拓宽引才渠道,“提数量”更“提质量”。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存在着专业人才严重紧缺的现象,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当前制约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乡村要广栽“梧桐树”,多抛“橄榄枝”,积极拓宽引才渠道,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一方面,要围绕借智登高“引才”,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聚焦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打造人才引进“清单”,通过“对口交流”“实地挂职”“候鸟聘任”等方式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提供智力支撑;另一方面,也要围绕乡情乡愁“揽才”,积极宣传家乡人才政策,以乡情为纽带搭建引才桥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回乡就业创业,为乡村人才振兴“开源引水”。 高效蓄“水”,优化留才服务,“留住身”更“留住心”。相较大城市,乡村各项“硬件”设施相对落后,要打破大城市的“虹吸效应”,留住优秀人才,需在改善“软环境”上下功夫,达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效果。各地各级政府要坚持把人才牵挂的“关键小事”办成“头等大事”,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乡土人才的常态化长效化激励机制,从岗位晋升、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实质性问题着力,为人才开辟“绿色通道”,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做实做细“管家式”服务,以政策优势谋求人才优势,激发乡村人才的工作热情、释放工作潜力,让“人才活水”愿意留、留得住、待得久。 精准用“水”,完善用才机制,“设平台”更“设舞台”。“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被称为“乡村CEO”的农业经理人,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一些农村地区通过市场化手段引进的熟悉农村、懂管理、会经营的新型专业人才,打破了当前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的区域、职称、专业、资历等各种限制。乡村要进一步完善“乡村CEO”制度,切实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让农业技术人才“田间把脉”,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让文化文艺人才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让管理人才参与乡村治理,提升基层治理水平;让乡村“大先生”扎根泥土,助力乡村教育质量提升……为人才实现价值提供广阔舞台,进而实现个人成长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双向奔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