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泰兴网欢迎您!  
  • 注册
  • 2025年5月19日 星期一 农历 4月22日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先锋e评 > 正文

聚乡土人才“星火之力” 燃乡村振兴“燎原之火” ☆

2025-02-26 作者:黄桥镇 程雨婷 浏览次数:70

2月23日,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受权发布。文件提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其中强调,要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振兴。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吸引各类人才到广袤农村建功立业,意义重大。

乘政策“春风”构建“人才雁阵”,筑巢引凤聚英才。在乡村这片充满无限可能的土地上,每一位投身其中的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然而随着我国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才短缺成了乡村各项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和制约,外来人才引不来、本土人才盘不活、现有人才留不住……在此情况下,各地当广开进贤之路真心实策栽好梧桐树方能引得凤凰来。一方面,要打破固有的地域、专业、资历壁垒,既深挖“田秀才”“土专家”等本土人才,又吸纳“农创客”“新农人”“乡村CEO”等新型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优化人才创业生态,以张家港的“技能贷”、扬州的“人才金融卡”、泰州的“青年和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为例,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乡村,打造乡村人才集聚“强磁场”。

固育才“堤坝”涵养“人才活水”,蓄势聚能促发展。引进人才是基础,培育人才是关键。如何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分发挥人才引领乡村振兴的“乘数”效应,是当前各地需要深入思考的时代性课题。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应改变以往“一锅煮”“大而全”的人才塑造模式,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因材施教、精准滴灌,实行“点单式”培训、差异化培养、个性化培育,构建多层次、多样化乡村人才培训体系。在教学方法上,灵活采取田间课堂、农闲进修等多种方式,探索农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将理论用于实践、实践融于理论,实现“专业”与“本土”接轨让人才在亲身实践中了解乡村、感受乡村、融入乡村,提升乡村人才“成长值”助推人才种子在乡村这片热土上“开花结果”。

思留贤“妙方”滋养“人才沃土”,固本培元夯根基。“凡用人之道,采之欲博,辨之欲精,使之欲适,任之欲专。”各地想留住人才,就要在关注人才外在需求的同时关心人才内在诉求,“内外兼修”、做好人才回流的“后半篇文章”。

一方面,在安家落户、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为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当好“贴心人”,甘做“店小二”,竭力提供“保姆式”服务,以“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温度,让人才拥有“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另一方面,搭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全力营造礼遇人才、尊重人才环境,从资金、用地、技术等多方面予以扶持,为人才提供项目孵化、技能提升等一站式服务,以“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气度,让人才摒弃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顾虑政策扶持、表彰奖励,多重“发展肥料”润泽人才森林,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